苏叔阳1938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953年开始文艺创作。
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门下收有一弟子著名青年诗人舒子原。
1960年至1978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1978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国家一级编剧),1979年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他创作的话剧《丹心谱》,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左邻右舍》获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
话剧作品有《丹心谱》等十余部著作。电影作品有《夕照街》等十余部。长篇小说《故土》。中短篇小说集五部。散文集六部。诗歌集三部。其他有文艺理论·传记文学等。作品多次获中家大奖,有四个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
1991年获国务院专家终身津贴待遇。
1993年他被查出患癌症,先因胃癌切除一部分胃,又因肺癌切除左肺,又因肾癌切去了肾脏。虽有这些痛苦经历,他依然笔耕不辍,写了300多万字文章,出版了诸多著作。他一直靠着《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的乐观、坚强、自信,顽强地活了下来。
2016年11月1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筹备仪式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丛书发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苏叔阳获得“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
2019年7月16日晚间,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截至2013年4月28日代表作有电影《夕照街》、《春雨潇潇》,长篇小说《故土》。作品《理想的风筝》被选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本第22课、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第26课,表达了他对曾教过他的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他常写北京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描写细致,意蕴深厚,具有浓烈的北京风俗画色彩。是中国京味小说八大家之一。他的写作形成了独有的苏叔阳读本散文体样式,为开创“中国读本体文学”创作样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获得“中国百年优秀电影艺术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获国务院专家终身津贴待遇,是个杰出作家。
展演活动:
2018年11月24日,“向剧作家致敬2018”暨苏叔阳作品展演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该活动旨在回归戏剧艺术的本源,发掘更多从来没有被正式搬上过舞台,甚至没有进行过公开读演的优秀剧作。每年拟定邀请一位影响力广泛的剧作家,在其未被正式公演过的作品中由其本人自选两到三部进行剧本朗读,并公演其中一至两部。
首届“向剧作家致敬”展演项目,有苏叔阳的《飞蛾》、《月光》、《萨尔茨堡的雨伞》三部自选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叔阳
苏叔阳1938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953年开始文艺创作。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门下收有一弟子著名青年诗人舒子原。
1978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国家一级编剧),1979年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他创作的话剧《丹心谱》,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左邻右舍》获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
1993年他被查出患癌症,先因胃癌切除一部分胃,又因肺癌切除左肺,又因肾癌切去了肾脏。虽有这些痛苦经历,他依然笔耕不辍,写了300多万字文章,出版了诸多著作。他一直靠着《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的乐观、坚强、自信,顽强地活了下来。
2016年11月1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筹备仪式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丛书发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苏叔阳获得“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
人物影响
截至2013年4月28日代表作有电影《夕照街》、《春雨潇潇》,长篇小说《故土》。作品《理想的风筝》被选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本第22课、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第26课,表达了他对曾教过他的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现任职务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荣誉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荣誉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校董、中国名人书法家协会会员、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叔阳
1、苏叔阳:生于1938年,当代著名作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创作过《丹心谱》、《中国读本》、《夕照街》、《新龙门客栈》等多部作品。1993年患癌症以来,仍顽强地生活、工作着,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
抗癌14年,先后多次手术,可苏叔阳在69岁的年龄上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心宽一寸,病退一尺。”是苏叔阳在十多年抗癌路上最主要的体会,“要把病当朋友看,善待他们。但这个朋友不请自来,还有点小脾气,必须耐心地安抚它。”每次去医院,苏叔阳都不是说去看病,而是说“看老朋友来了”。
“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得的是肾癌,也曾苦恼过,一是不愿承认事实,总幻想这是误诊;二是怕就此告别人世。后来想通了,既然哭和叹息都赶不走病痛,不如笑对疾病。”
于是,苏叔阳想了两个办法对付自己的病,一是锻炼身体,开始每天爬楼梯、快步走;二是让自己沉浸在写作的愉快中,就此赶走对病的愁苦。后来,他竟主动地体会疾病和整个治疗过程,“以便将来写到癌症病人时有真实的感受,而不是想象出来的。我敢说,我比那些没得过癌症的人,描写癌症更真实、更细腻。”自从苏叔阳将癌症看作“经历”后,他更积极配合治疗了。
苏叔阳把打针、吃药当成功课,该玩的时候照样玩,快乐的时候照样快乐,因此,他开玩笑说自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我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生活是可爱的,我既然碰上了这个病,该怎么治就怎么治。”
《中国读本》一书是苏叔阳利用第一次手术和第二次手术之间的空隙完成的,第二次手术后又做了一些修改。对于他来说,写作是一种诱惑。“马上奔70岁的人了,可我总觉得生活中还到处充满了我想探知的事情。”苏叔阳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那一年40岁,当时他感觉自己像进入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眼里看见的都是美丽的人与美好的事物。“现在和当时的感觉很像,所以,我今天的思想大约也就相当于40多岁人的水平,还在成长过程之中,更未到老年……”
现在,每每有朋友去找苏叔阳“取经”,他都会送给朋友四句话,“良好心态可去癌,乐观情绪能去病。戒烟限酒少烦恼,心胸开阔得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