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战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2024-12-28 12:42:0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三国时期的武器装备其实挺丰富的
  矛:一种直而尖的刺杀兵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工具。在三国时期已经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它的缺点是刃部较长,刺杀不如枪那么灵便,到晋代枪兴起,矛逐渐衰落。
  戟:在戈和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矛和戈的结合体。它的优点是具有勾、啄、撞、刺四种效能,杀伤力很高,在三国时期盛行一时。典韦,吕布,张辽都是持戟的名将。值得一提的是,戟的大面积使用,导致了另一种防御武器的诞生,它就是“钩镶”。所谓钩镶就是上面带铁钩子的盾牌,它的出现彻底终结了戟的使用。由于戟上也带有钩挂,所以一旦被钩镶锁拿后,使戟的将领就会因无法脱身而被小兵斩杀。钩镶在结束戟的命运后,由于过于沉重、不实用,作为防护器材,它也终结了自己的命运,

  枪:一种刺击兵器,和矛相似,据说黄帝时期就有了。三国时期大量使用枪,但当时枪刃锐长,还没有脱离矛的形式,直到晋代,枪头改进为短而尖的形式,比矛更加锋利,逐渐取代了矛的地位。

  长刀:安有长柄的大刀,是一种砍杀兵器,从配刀和专用与劈砍的短柄长刀发展而来。最早有关长刀纪录时期是在三国时代,据三国志记载,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又传说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但是,现在考据认为,关羽的大刀其实就是加长刀柄的斩马剑,是一种窄体刃刀,类似盛唐时代流传到日本的杖刀。由于有着弯曲的刃部,它也被称为掩月刀。(不过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因三国志记载关羽“刺”颜良与马下,“斩”其首。只有杖刀或称掩月刀,可以做到又刺又斩——加长刀柄的斩马剑嘛)。

  近身兵器:

  主要是刀和剑,当时最流行的就是斩马剑:斩马剑其实是一种刀身长而阔的双刃长刀,它出现在西汉时期,是当时西汉政府在同匈奴之间的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战争中,为了对抗匈奴骑兵优势而生产的一种专供步兵用来砍杀骑兵战马的兵器,故有斩马”之称。斩马剑作为汉武帝对抗匈奴的先进武器而名声大噪,成为汉代的神兵利器。《汉书》有载:“王莽使武贲以斩马剑挫董忠”以及“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的记载。而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尚方宝剑”,其实就是指斩马剑,它的全称是“尚方斩马剑”,是汉代天子赐予臣下,代表皇帝出巡者的佩饰,佩带者即为皇帝的代言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所有臣民见剑如见皇帝,要行觐见叩拜之大礼,而佩带者对不法者有先斩后奏的特权。

  汉以后斩马剑作为一种成功的兵器一直流传下来,三国时期斩马剑尤其甚行,据说刘备所持的雌雄双剑,也是斩马剑。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大破金兀术“拐子马”的兵器就是由汉代斩马剑发展而成的斩马刀。

  刀:刀身单刃,主要用于砍杀,剑身双刃,主要用于刺杀,也兼有砍的功能。由于剑在砍杀的效能和坚韧度上不如刀,在三国时期已经不再作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只是作为辅助兵器和防身武器。而刀,则在这个时期了军队的主要武器。三国的军队佩刀主要是环手刀。另外,匕首在当时也是一种重要兵器,地位与长剑相当。一般官吏除佩剑外,有的还怀带匕首,有的军队也配备匕首,如诸葛亮曾在百步(今四川成都)造匕首五百把发给骑士。

  弓:众所周知的弹射武器,三国时期大量装备部队,有角端弓、雕弓、路弓、疆弓等形制。弓的优点在于轻便灵巧,能远距离杀伤敌军,缺点是必须一手张弓,一手拉弦,影响准确度。

  弩:安有臂的弓,弓臂上设有弩机。据说在战国时期发明,在三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蜀汉在在制弩技术上始终处于领先优势,诸葛亮曾发明一种新式连弩,称为“元戎”,可一次装十支箭,提高了发射的速度,当然攻击距离和威力不免有所下降。弩的优点是比弓射得远,命中率高,但没有弓轻便,发射速度慢。

  铁蒺藜:又名铁制,形如蒺藜,因此得名。它有三个锐利的尖,中央有孔,以便用绳索穿起来。把它大量布设在敌人行军道路上可阻碍敌人行动,布设在战场前沿可破坏敌军战斗队行。也可以算是古代的地雷了。

  鹿砦:用来防御的障碍物,上有竹尖、铁刺。可阻挡敌步骑兵冲击,有时也安置在陷坑内用以杀伤敌人。

  抛车(投石车):在一个木架子上横设一轴,轴的中间穿有韧性的长木杆左抛杆,杆的一端结上一个用绳索联系的皮囊,另一端结上几十条到百多条绳索,听号令一齐用力猛拉,利用杠杆原理和离心力作用把巨石抛出。当然抛出的不一定是石块,也可以抛射火球等物。官渡之战时,曹军曾用抛石车机会袁绍军的橹楼。因发出的石弹在空中飞行有声音,当时叫做“霹雳车”。

  云梯:一种爬城用的工具。它用转轴把两个长两丈以上的梯子连接在一起,并固定在车架上而制成。车架上有一个木棚,外用生牛皮加固,人员在棚内推车向城墙接近时,以此抵御敌人弓矢的伤害。

  望楼:这种车子安有轮子,可以推动。在一个八轮车上树立两根长柱,柱的上端设一轱辘轴,上有木屋,人在木屋内居高临下观察敌人行动。也可以安排弓箭手射击。

  木驴:是古代重要的攻城工具之一,用以掩蔽攻城人员在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擂等的伤害。这种车下面有四轮,车上设一屋顶形木架,上面用生牛皮蒙上,并涂以泥浆,以防御敌人的矢石和火攻。车内可容纳十人,工程时将车推到城墙下,掩护人员作业。

  火车:一种专门焚烧城门的工具,车上装有炉灶,炉内盛满油脂,用碳火烧沸,在车的四周堆积干柴,将车推至城门下,纵火后离去。如城上敌人倒水灭火,由于油比水轻,火焰反而更高,更易将城门烧毁。

  撞车:一种撞击城门的工具,形如木驴以防御矢石(可不象游戏中那样毫无防备地挨打)。在守城时也可以用来撞击敌军攻城云梯。

  火箭:《三国志》中记载:陈仓,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以数万人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223年。“火射连石”,据《资治通鉴》记载,就是火箭,这是火箭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史书记载,“火射连石”是魏明帝宫中的巧匠、大匠师郑浑的首徒马钧所设计制造的。马钧曾复制了指南车,发明了灌溉翻车,还曾改造了诸葛亮的连弩,设计制造了离心发石车等等,是一位高超的兵器设计师。曹氏父子曾招致大批方士,包括炼丹家左慈等,马钧是从炼丹家处得到火药的秘方而用来设计制造“火射连石”的。但后来,五胡乱华导致中国大批典籍失踪,火药配方这种高度军事机密的文件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宋代,才被重新提起。
  战争方式没法说,不外乎野战攻城都根据先贤兵法推陈出新。

回答2:

中国的史书一般只会记载战争的起因准备结果等等,却不会记载战争过程,相应的兵书上也没有战阵的记载,单挑嘛,大概将领头脑发热的时候会,不过,不大可能,如果两军开战之后,将军带头冲锋,有可能会发生单挑,不过也一般限于低级军官。在古代,得到敌将的首级是大功一件,甚至会连升几级,估计小兵没这升官的机会,并且将军身边往往有很多亲兵,普通士兵很难靠近敌将,所以这将军在战场上互砍是应该能发生的,不过很难一局定谁能够。战前一般不会单挑,历朝历代都这样,不然,兵力占优的会比较吃亏。野战一般也就是排成方阵冲锋或者推进吧,后世有很多阵型,不过不知道三国有没有,因为《孟德新书》没传下来。
三国时的兵器有多种,通过那些名将的兵器就能看个大概,矛,制造简单,用铁较少,广泛装备于普通士兵。枪,戟,大刀等等一般就是将军使用了,尤其是东汉建安及之后,人口锐减,士兵人数急剧膨胀,冶铁技术仍不是太成熟,铁兵器的制造跟不上损耗,无法装备比较好的兵器,有就不错了,《三国演义》上还有青铜戈,这个应该在西汉就淘汰了吧。中国的铠甲制造工艺一直不如西方,三国时的将军勉强会有甲胄,士兵就别想了,连兵器都快造不出了。具体的铠甲可以看一下有关的出土文物,比如那个金缕玉衣,大概就那个样子。大概士兵会装备皮甲,不过很难,没那么多牛。
攻城时有云梯,这个历史比较早了,投石车,刘晔的发明,冲车( 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叙述:孔明大怒曰:“汝烧吾云梯,吾却用‘冲车’之法!”),这个历史也比较早了,不过最普通的就是梯子,普通的梯子,直接爬。

回答3:

基本没有单挑,使用的兵器比那还丰富,因为,三国距离汉武帝时代大概350年左右,你看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代已经大规模运用各种大型军械,比如"武钢车“,而且军队作战也有多兵种配合形成阵型,战法也比三国演义上写的要复杂的多,。三国演义里写的基本就是黑社会斗殴,那是打仗,乱哄哄的。这点可以看出,罗贯中没有见过战争

回答4:

古时候的战争场景,我们现在很难真实地还原出来了。我们所能了解的也就只能是古书史籍上的描写,而古文的模糊性是相当大的,所以很难有详细的战争场景描写!

回答5:

总来说 战争一定是残酷的 名人有诸葛亮,周公瑾,庞统,鲁肃,关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