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地层研究

2025-02-25 16:25: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地层划分是研究沉积地层的首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基本上是采用传统地层学叠覆原理、化石对比的统一地层划分法,认为构造运动、古地理变化、沉积和剥蚀作用的变化、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出现以及生物变迁五种现象是地壳发展的统一过程的不同表现。这种方法,不利于对地层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对各种控矿因素的研究。现代地层学的地层划分是采用多重地层划分法,根据地层不同的岩石特征或属性,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划分成各种地层单位。由于岩石的岩性、物性、古生物及年龄等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因此就有多种地层单位,如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矿物地层单位、化学地层单位、磁性地层极性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等。各种地层单位相互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又各自独立存在,各种单位之间的界线通常彼此交叉,因此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地层,提高和深化对地层的认识。通常情况下,1:5万区调研究使用的是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单位,其他地层单位根据图幅地质条件和填图的需要可酌情使用。

关于沉积体的时空分布,德国地质学家瓦尔特(Walther)1894年创立了相对比定律,即推论岩相的纵向发育顺序,基本上与侧向的变化顺序一致,它能解释岩层体的四度时空分布及古地理。现代地层学就是在相对比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地层学不承认相对比定律,欧美各国也未公开认可,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却能够处处体现。

美国地质学家肖(Shaw,1964)提出“穿时普遍性原理”,几乎与相对比定律完全一致。原理指出:全部侧向可以识别和追溯的非火山成因的陆表海沉积的岩石地层单位都必然是穿时的,这对于在1:5万填图中认识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沉积物的堆积过程,传统地层学认可垂向加积的叠覆原理,而现代地层学认为该原理似乎只适应于大洋深处及火山灰尘沉积。现今地层学所涉及的各大陆地层主要属陆棚沉积类型,在陆棚区,研究已经证明沉积物是在侧向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即现代沉积物在一个广大的地区里不是一层叠覆在另一层之上,而是从一个点开始沿着侧向逐层建设起来的,原始沉积面实际上都不是水平的。因此,威默(Weimer)于1978年提出“侧向堆积原理”,指出“绝大部分的沉积岩是由侧向加积作用堆积形成的”。现代地层学承认有垂向堆积,但必须有限制地使用。

现代沉积学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沉积建造、沉积相、沉积体系以及相模式的概念,并且把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联系起来,以恢复沉积盆地的演化历史。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岩区的研究内容,也对地质填图提出了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与沉积学相结合的产物。层序地层学的新概念、新方法(如层序的概念及Ⅰ型、Ⅱ型层序的划分,沉积体系域的概念、划分,饥饿段的含义及识别标志,建立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框架等)对沉积岩区地质填图具有实际、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