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干不仅是一种精神,而且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大包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解答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大包干,二是什么是革命。
大包干据说是出自于小岗村,其实质就是各顾各、各干各,跟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背道而驰。其思想根源就是团体中的某些人出于自私自利、害怕吃亏的心理,出来闹分裂、搞单干。比如说十几个人在一起干农活,有的人力气大,有的人力气小,力气大的人害怕吃亏,就提出要分开单干。又比如一个工厂里的工人,有的技术娴熟,有的技术不熟练,技术娴熟的人不考虑教会其他人,让其他人也变成熟练工,而是认为自己干得多、分的少、吃了亏,因此提出大包干或者计件工资等等。
所以,这个大包干实在算不得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革命?
革命是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对一个不公平的制度的反抗。其目的是为了人类世界人人安宁、幸福平等,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有革命,就有反革命,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不革命,不革命的人就是落后分子。历代的革命者,都具有牺牲和奉献精神,有的革命者甚至首先从家庭革命搞起,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官僚和资本家家庭,如澎湃、韦拔群等。如果没有当初那些革命者无谓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社会主义新中国就还是马克思书本中的一幅蓝图,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们知道,所谓的革命精神就是一种牺牲和奉献精神。
从这一点上来看,大包干这种自私自立的落后思想,顶多属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不革命”性质,与革命根本扯不上任何干系。
所以,全心全意认为,大包干只是一种提高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的工作效率的一种做法,实在算不得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前面贯上一个革命的头衔更有些不伦不类。而且,大包干仅仅对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比较管用,而对那些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比如王进喜、陈永贵等,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包干到户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农民享有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但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根据双方签订的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承包合同,由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积累和其他提留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农户承包集体的基本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自主经营,包交国家和集体应得的各项费款,其余产品或收入归承包户所有。这项制度最早与1962年在山东等地、1971-1976在福建等地短暂实行过,最终因为文革原因而没有完全推广。文革结束后,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重新实行,收效很大,进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飘向全国各地。
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状态,结束农村集体耕作的弊端。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包干到户的体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包干到户的体制下,虽然土地国有的性质没有改变,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在长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生产资料私有化的情况。其次,虽然生产队在包干到户实施的初期依然存在,但其功能已经很大程度上削弱。生产队不能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和安排,由於土地的分裂,一些大型的农机具和新的增产技术措施也无法推广,集体劳动协作力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