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答辩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025-02-22 13:59: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词语“妒忌、军令状、自有妙用、呐喊、果然、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意思。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物的特点,通过研读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

运用“研究性阅读”学习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并用“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长文短教法”:先快速弄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结果,再由结果切入重点——诸葛亮神机妙算,重点剖析“借”箭成功的原因,从中认识人物特点。“重难点突破法”:由课题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草船借箭”的原因与结果,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结果?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感知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感受借箭的经过,感悟课文人物形象。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感悟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

2、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假期已经布置学生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中的经典故事,感受书中典型人物形象;课前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

2、课前预习要求: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初步了解“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与结果,初步认识人物特点,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圈出难句。

3、制作《草船借箭》的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草船借箭》影片的短片。

教学过程:

一、导新,理解课题(创设情境,感悟精彩)

老师在课前五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从画面感受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

老师导入【课件展示《三国演义》图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了发生在什么时期的故事?书中哪个故事、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学生: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诸葛亮、曹操、关羽、周瑜等。

【老师展示课件:三国鼎立的示意图片】

 

2、导题:书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中,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   

 →板书课题:19 草船 借 箭

3、释题:

【课件展示:文中图片,并出示课题19草船借箭 】

  1. 师问:草船是什么样的船?谁向谁“借箭”?“借”到了多少?

→学生:指装满草靶子的船。诸葛亮向曹操“借”到了十万多支箭。

→老师引导:这就是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件出示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师问:诸葛亮“借”箭还给曹操了吗?→学生:没有!

→老师引导:这真是“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课件出示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二、授新,感知内容(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一)弄清“借箭”的原因(学习1—2段)

1、导入课文: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具体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2)有一天,周瑜借商议军事的机会,命令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陷害他。

→师问:诸葛亮是推脱?还是爽快答应?

→学生:从容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师问:诸葛亮明知道周瑜是故意为难他,陷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答应他三天内完成任务?联系时代背景来答。

【→老师展示课件: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各据一方,互相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他们联合抗曹时发生的。】(并用课件展示“三国形势图”)

→学生(老师点拨):当时处在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时期,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联合抗曹,并不点破周瑜的诡计,还答应他三天完成任务。

→师问:周瑜听了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后,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课件展示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用弓箭最好。”(脱口而出)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心中暗喜)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从容一笑)

“十天造得好吗?”(迫不及待)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将计就计)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试探)

“只要三天。”(胸有成竹)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威胁)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态度坚决)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学生交流:(1)周瑜高兴极了,赶紧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2)如果诸葛亮完不成任务,可以处罚诸葛亮。

 →老师解释“推却”:推辞,推脱。“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3、老师:师导:同学们从以上的精彩对话中,认识了周瑜、诸葛亮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周瑜妒忌心强,为了陷害诸葛亮,假公济私,是个心胸狭小、心狠手辣的人;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为了联吴抗曹,不计个人得失,是个胸怀宽广的人。

→老师展示课件:   诸葛亮   胸怀宽广  顾全大局

周瑜     心胸狭小  心狠手辣

→老师小结(同时课件展示):这就是 【“草船借箭”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并陷害他,诸葛亮从容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了军令状。】                     

(二)揭晓“借箭”的结果(学习第10段)

1、老师导入: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能否完成任务?文中哪段点明了结果?

→学生交流:文中第10段点明了结果:诸葛亮第三天如期交箭。

2、老师:这时周瑜什么反应?请全班同学齐读周瑜的话(读出他叹息与佩服的心情)。

→学生齐读句子【课件展示此句】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