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丧葬民俗中“七”是一个重要的数字,死者入殓后七天称为“头七”;十四天称为“二七”;二十一天称为“三七”;二十八天称为“四七”……就这样一直延续到“七七”。每一个“七”都有不同的讲究,如要糊纸船,烧纸船,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是为了让死者能够渡过冥河……。为什么逢“七日”要做“法事”,而不是 “六日”或“八日”?这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内经》中讲女性的发育有这样的话:“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其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女子发育到七岁,肾气旺盛起来,乳齿更换,头发长得越来越茂盛。“二七”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有了生育能力。古人认为“天癸”是主管女子生育的一种物质。“三七”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四七”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五七”三十五岁时,“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两条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六七”四十二岁时,“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七七”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主管生育的物质——“天癸”枯竭,月经断绝,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周易》“复”卦卦辞中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七日来复”说的是什么呢?汉代易学家京房通过研究这句话发现了《周易》中的“十二消息卦”。京房认为,古人从《周易》六十四卦中选出十二卦来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以体现十二个月中阴气与阳气的消长变化。所谓“消”是指“阴长阳消”;所谓“息”是指“阳长阴息”,合称为“消息”。所以,“十二消息卦”就是指自然界气候阴长阳“消”,阳长阴“息”的节律。原来“七日来复”讲的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从复卦开始一阳始生,分别经历复、临、泰、大壮、夬、乾、姤共七卦,阳将阴消蚀尽,于乾卦时达到顶峰,并于姤卦一阴始生。“七日”完成了一个阳逐渐来,阴逐渐去,阴再开始来的周期,从一阳到一阴的转换,恰好是“七”,于历法上则恰好是从冬至的十一月运转到夏至的五月。从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看,则恰好是从午夜子时运行到正午午时。 中国人丧葬习俗中逢“七”举行“法事”的原因——是不是古人认为人在刚死的时候其魂魄尚未归阴,且逢“七”就要“来复”,所以要一次一次地送别死者,以免其“还阳”惊扰生者?如果是这样,那么古人的这种观念是否也是以现实世界的经验为依据的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现实的东西而已。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认为,一般人的病以七天为周期会有一个反复,如人的感冒,一般是七天才会好,甚至不吃药,不就医,七天之后症状也会明显减轻,甚至痊愈。她认为这是“七日一阳来复”,即人体内七日一个周期的阴阳之气转换的结果。她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中指出:“古语有‘七日来复’的说法,即身体状况每七天会有一个反复……” 关于“七”的“巧合”还有许多:女人从怀孕到生孩子的时间正好是四十个七天——这不禁让人想起人类学上的一个观点——“个体的发育过程会重复整个人类进化的历史”。如果“七”这个周期数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话,那么或许它在整个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也曾有过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在西方文明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周期数。如《圣经》中记载,上帝创造世界正好是用了六天时间,第七天,上帝就休息了。六加一正好是“七”。现在全世界通行的一周七天大约是来自圣经,是希伯来人沦为埃及人的奴隶后,埃及的国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规定的工作和休息周期。但是,这一规定却在世界上流行了几千年,其间并未有所改变。这不能不使人联想,“七”这个周期数体现了人自身的活动周期。 与上帝七天造人的周期相类似,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七天“造人”的说法。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正月初七为“人日”。古人认为,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进化”思想。“人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是最重要的节日,辛亥革命后,这个“人日”定名为“春节”,与原来传统的“元旦”合并,改在阴历正月初一。 《圣经》中与“七”有关的记载还有许多,如:希伯来人的先知约瑟早年被卖到埃及,后来通过给埃及法老解梦得到法老的赏识。约瑟给法老解的两个梦中就都包含有“七”这个周期数。其中一个梦是:法老一天梦见七头肥壮的牛在前面走着,七头瘦弱的牛在后面跟着。忽然,七头瘦弱的牛追上了七头肥壮的牛,并将七头肥壮的牛吃了。另一个梦的内容则是:一株玉米杆上长了七穗颗粒饱满的玉米,旁边另一株玉米杆上长了七穗颗粒瘦瘠的玉米,忽然七穗颗粒瘦瘠的玉米探过身来把七穗颗粒饱满的玉米吃了。法老不明白这两个梦是什么意思,命宫庭中的官员来解,可是无人能解。最后,找到约瑟。约瑟说:这两个梦的意思都是说在埃及这个地区先要经历七年的丰收之年,而后,再要经历七年的饥馑之年。所以,他劝法老利用头七年的丰年多多储备粮食,以备后面七个饥荒之年。法老将信将疑地照着约瑟说的办了。结果,一切均如约瑟所言。因为埃及按约瑟的推断办了,所以埃及逃脱了饿殍遍野的饥荒场景。约瑟也因此得到法老重用。 据现代学者研究,《圣经》中荒诞不经的故事往往记述了真实的历史。与此相类似,中国古代也有与“七”有关的农业生产周期性的记载。春秋战国,吴越争霸,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沦为吴王夫差的马夫。后来,越王勾践要复国雪耻。勾践手下的一个大商人计然为勾践出主意说:据他观察,每十二年年景的好坏要循行一个周期。前六年年景好,后六年年景差。所以前六年多是丰收之年,后六年多是饥荒之年。丰收之年谷物丰收,价格便宜,饥荒之年谷物欠收,价格昂贵。他建议勾践在丰年之际,利用谷物便宜之机储存粮食,稳定粮价,而在饥荒之年则抛出粮食平抑粮价,既可赚取差价充实国库,也可稳定市场。越王依此办了,越国因此积累了复国雪耻的物质基础。计然认为十二年一个好坏循环的大周期的依据是岁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 《圣经》中还有许多记述“七”的地方,如:上帝要毁灭世界,为了使生命能够延续,让挪亚将可捕捉到的动物带上挪亚方舟,上帝让挪亚保存下来的动物的数量是每一种“七公七母”;然后,上帝对挪亚说,再过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雨停了,挪亚放了一只鸽子出去探知水是否消退,因为水没有退,所以鸽子飞了回来,过了七天,挪亚再把鸽子放了出去,晚上,鸽子衔着一枝橄榄枝回来了。又过了七天,再放出鸽子,鸽子没有回来…… 或许这是一些偶然的“七”。但无论如何, “七”很可能是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周期数,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周期数。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传统文化中关于“七”的一些迷信或许就有了新的解释。研究“七”、关注“七”、利用“七”也就有了十分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丧葬民俗中“七”是一个重要的数字,死者入殓后七天称为“头七”;十四天称为“二七”;二十一天称为“三七”;二十八天称为“四七”……就这样一直延续到“七七”。每一个“七”都有不同的讲究,如要糊纸船,烧纸船,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是为了让死者能够渡过冥河……。
逢“七日”要做“法事”
《黄帝内经》中讲女性的发育有这样的话:“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其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女子发育到七岁,肾气旺盛起来,乳齿更换,头发长得越来越茂盛。“二七”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有了生育能力。古人认为“天癸”是主管女子生育的一种物质。“三七”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四七”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五七”三十五岁时,“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两条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六七”四十二岁时,“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七七”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主管生育的物质——“天癸”枯竭,月经断绝,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周易》“复”卦卦辞中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七日来复”说的是什么呢?汉代易学家京房通过研究这句话发现了《周易》中的“十二消息卦”。京房认为,古人从《周易》六十四卦中选出十二卦来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以体现十二个月中阴气与阳气的消长变化。所谓“消”是指“阴长阳消”;所谓“息”是指“阳长阴息”,合称为“消息”。所以,“十二消息卦”就是指自然界气候阴长阳“消”,阳长阴“息”的节律。原来“七日来复”讲的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从复卦开始一阳始生,分别经历复、临、泰、大壮、夬、乾、姤共七卦,阳将阴消蚀尽,于乾卦时达到顶峰,并于姤卦一阴始生。“七日”完成了一个阳逐渐来,阴逐渐去,阴再开始来的周期,从一阳到一阴的转换,恰好是“七”,于历法上则恰好是从冬至的十一月运转到夏至的五月。从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看,则恰好是从午夜子时运行到正午午时。
或许这是一些偶然的“七”。但无论如何, “七”很可能是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周期数,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周期数。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传统文化中关于“七”的一些迷信或许就有了新的解释。研究“七”、关注“七”、利用“七”也就有了十分现实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