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学分制的好处

在我发贴十分钟之内告诉我。。谢谢。。~~
2024-12-25 15:47: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现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学分制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级有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选课制蓬勃兴起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学分制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着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问题。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不仅仅是一个过程管理,更是一个目标管理。为了实现新的更高的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学分制适应了市场经济下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种比较好的高效教学管理制度。

一、学分制的实质

学分制的英文是“Greditsystem”,可译为学分系统。它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的。选课制就是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制度。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德倡导“自由学习”,主张由学生自行选择学习课程,教师和学生自行安排学习顺序和进度,并在柏林大学推行此主张。美国大部分高校至20世纪初均已实行选课制。选课制的蓬勃兴起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它是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曾经从欧美引入过学分制的管理方式。20世纪初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等都曾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解放后,1952年院系调整,各大学效仿苏联办学模式,废除旧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分制而改行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学年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一些高等学校陆续试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虽成功者不多,但毕竟对推动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90年代,学分制呼声又趋高涨,许多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使学分制管理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了新的发展。

学分制和学年制是两种不同的测控教学量的管理制度。两者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教学环节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革命。传统意义上的学分制概念相对而言比较单一,它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所耗的基本时量、所获得的基本质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获得学位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分制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概括起来可作如下认识:学分制是建立在选修基础上的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选课,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漫无目的自由任选,而是规定学生必须在主修领域学习一定数量的课程,同时必须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选修一定量的基础性课程,基本上建构了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的课程结构。

二、学分制与学年制之比较

学分制与学年制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区别在于:首先,学年制是以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来衡量学习总量;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度单位。其次,学年制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管理,学分制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再次,学年制是以学年计量的必修课制为基础;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的选修课制为基础。由上述分析可见,从表面上看学分制与学年制最大差异无非是学习计量单位的不同,并无实质性差别,其实实施学分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学年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刚性、整齐、易控”;而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特点可概括为“弹性、灵活、兼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学分制是基于学生在能力和禀赋上存有差异而提出的,核心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尊重其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它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所以,高校实施学分制,一是可以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组织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具体要求,减少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的不必要束缚,促进个性发展。二是能够真正做到从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需要,在选择中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一定思想的体现。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实质问题,是深层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统一学习年限,教学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在“大一统”的体制下强调规范性和统一性,缺乏生气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人才知识面窄,“品种”单一,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缺乏适应性、创造性和竞争力。学分制最大的特点则是强化目标,放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允许打破常规,以灵活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高等学校以实施学分制为突破口,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从而培养出多样化、多层次化、多规格化的人才。

三、实施学分制需要转变观念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时期。新世纪之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能抓住观念问题,谁就能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站在教育改革排头兵的位置。对于许多高校来讲,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学分的计算,不在于作为教学管理操作程度的设计,而在于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深层次问题的重新审视。因为一旦实施真正的学分制,必将深刻地影响乃至改变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内部管理体制要实现破旧立新。我们必须找准一个切入点,作为转变观念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当前这场教育观念变革的主体和理论基础:人的发展。基于此,我们才能建立起新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首先在教育价值观上,要树立全新的特别强调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可以兼顾自己的发展,同时满足国家社会用人及个人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只片面强调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把工作的重心由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转向塑造其新型的自由人格,因此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强调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主要目标,强化学校的育人宗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面对这场严肃的变革。

二是在人才观上,摒弃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群体平等发展的传统观念,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人才。“面向21世纪,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严重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其结果是使学生个体和群体本应表现出的高度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的发展因而受到严重影响。”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所以必须消除以往视学生为消极被动的“物”或无个性的群体,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贬低学生价值的旧有人才观,将每个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发展欲,理解尊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空间,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如此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三是在教育质量观上,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变革以往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标准的做法,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教育观念的变革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不竭的动力。以上三个观念的转变的核心机制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关键是自主性,自主性的关键是选择。而学分制是选择的最好途径,它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表现、创造乃至成功的机会。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应视学生的和谐自由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这一观念和过去无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培养统一规格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以往长期形成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如重传授知识、轻整体素质教育的观念,专业划分细、课程体系窄的观念,教师主宰教学、单向传授知识的观念,强调共性教育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大一统的包办式管理模式等,如不及时转变,势必阻碍学分制的顺58第4期邱小捷:实施学分制的理论思考利实施。

四、推行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实施学分制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因素,包括社会外部条件和学校内部的条件。条件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分制的完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分制孤军突破是很难的。实施学分制,改革要配套。除了宽松的外部条件外,学校内部集约化的管理是实行学分制的关键。学分制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全面实施势必引起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及其他行政管理的一系列变化。这就要求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实行学分制的前提。实行学分制是一个系统方案,而方案的制定应是学校行为,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展开教育思想和大讨论等,为学分制的实施奠定思想基础。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首先要破除传统观念和思想的阻力,改变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包下来、管下去”的观念,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实施学分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明确自己的职责。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建课程体系。充分论证、认真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和柔性的教学计划,在保证培养规格要求的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出数量足够质量高超的选修课程,实现文理交叉渗透,以适应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的要求。明确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修读学分要求,建构本辅互通、校际互通、专本连读、本硕连读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3.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建立新的管理体系,是保障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一是要建立既规范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标准、教学质量监控方式和评价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理顺运行机制,如优化选课制、导师制的实施,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把发展自身专长和适应社会需求有机组织结合起来,减少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建立较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既要懂得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既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造诣,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

4.组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学分制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师要在“一专”的基础上“多能”,对交叉、边缘、新兴学科要有所涉猎和研究,尽可能开出较多门数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那种抱着一门课程教一辈子的教师将被淘汰。二是能担负起导师的职责,熟悉大学的课程体系。学分制情况下必定实行导师制,每个教师都责无旁贷地要担任学生的导师,不但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其选择课程,介绍专业情况、学习方法,使之拥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知识结构,还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三是要达到较高的教师专业化程度。教师不仅有学科专业造诣,而且要成为教育家,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敏感,要有较强的教育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5.增强综合保证工作。学分制的实施决不是教学管理部门或教学单位独立完成所能达到的,需要全校各部门如后勤保障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等的通力合作,要建立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下,要实行尽可能完善的学分制确实要解决许多问题,要摆脱许多羁绊,但如同一切成长着的事物一样,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势必会引起高等学校一系列的变革,甚至是痛苦的裂变。而这种变革不是等来的,学分制不能坐等一切条件成熟而顺水行舟,而是要在发展中引发变革,在变革中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