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 “仁”指儒家传统道德规范的总和,它高度浓缩、抽象概括了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 道德精神的象征。“仁”以血缘亲情为生发基础,以忠恕之道为扩充方式,在差异性情境中生发展现为对应不同伦理范畴的各种道德状态。 虽然“仁”具有最高的指向性,但践履“仁”并不困难。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发端于每个人都具有、都能体会的血缘亲情。“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当一个人将亲亲之爱推广开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就会对他人的际遇理解、同情、体谅,忠恕之道就由此产生了。忠恕之道具体包括相反相承的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方面指“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论语·颜渊》)。总之,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忠恕”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社会之爱、天下之爱的具体实现路径。 这种基于血缘亲情的仁爱之心通过内在心理的移情转化,经由忠恕之道的具体方法,与不同的历史场景、社会状况、个人际遇相结合,就能派生出一系列从属于“仁”的道德品行。在孔子看来,恭、宽、信、敏、惠、礼、义、忠、勇等道德品质都归属于“仁”的大框架之下。“仁”的思想将中华民族用浓厚的血缘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厚重的家国天下情怀。 来源:青年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