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二者应是相交的关系。
( 一 )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教育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 第一,理论基础不同。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心理学、社会学、精神医学和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 ; 第二,目标侧重点不同。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重在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间题是人生观间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重在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间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 第三,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充满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观点和法制观念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没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其内容不外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心理适应三大类 ; 第四,学生观不同。德育多持评价性学生观,把学生当作塑造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在教育性与人性之间更强调教育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持移情性学生观,把学生看作一个具体的当事人,
把自己看作帮助者、服务者,在师生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教育性和人性之间更强调人性。
( 二 )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极为密切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 第一,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 第二,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德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间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思想间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 第三,类似的教育途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要通过课程、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家校配合等进行实施 ; 第四,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无论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正面教育为主等教育规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二者的相对独立,才有它们需要结合的必要性,而正因为二者的相互联系,也才有它们能够结合的可行性。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如果两者能够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便能达到优势互补,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 一 ) 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支持和补充作用,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1.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消除学生对德育的抵触心理。在德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往往过分强调社会要求和外在的强化,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重于说教,生硬灌输,因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易于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脉搏,找到外在要求与内在需要的最佳结合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的行为倾向防患于未然。
2.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道德形成的内化过程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和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内化的决策机关和重要的调控器。因此,将新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品德和行为,还得靠心理机制的调节活动才能完成。这种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调节机制,不是靠德育自身的作用,而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来承担的。
3.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因心理原因引发的德育问题。有些学生表现出的不关心集体、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不遵守纪律等现象,表面上看属于思想道德不良的行为,但深人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不少是由于心理原因而导致的,如家庭教育畸形、青春期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这类间题单用德育工作的方法很难解决,而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但不会使当事人产生抵触心理,反而使其在轻松偷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指导,使问题得以解决。
( 二 )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发挥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调节和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 德育对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研究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较高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显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和内容虽有独特之处,但都是落实和服务于德育要求,因此,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需要德育的导向指引。
2. 德育对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调节作用。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而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正是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道德在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中属于核心地位”。实践证明,价值观间题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心理健康的人必须要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价值总则。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是人格异常和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道德观念对个性发展及其行为具有调节制约作用,它或者支持、鼓励个性行为,或者否定、抑制不良的个性行为,从而使人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道德意义,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可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定的后劲,使心理健康教育收到更扎实的效果。
3. 德育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是由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引起的。如面对某些不道德现象,学生会利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力进行评判,当评判结果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侯,特别是当学生所信赖的人的行为与他们的道德标准发生冲突时,就最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对这类心理问题,如果简单的把问题定位于学生心理和精神本身,单纯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处理,效果就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结合德育的方法,从道德观念人手,帮助他们消除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等,不仅能考验学生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和思想境界,还能从学生的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受到单一
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而不能达到的效果。
没有以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区别,待遇心里,他们的都他们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区别在于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