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对人有什么危害

2025-02-24 10:33:2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桐油是将采摘的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工业用植物油,整个过程为物理方法。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广泛。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并可制作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药用呕吐剂、杀虫剂等。

千万不能吃桐油。

桐油内含的桐酸对黏膜有剌激性,吸收后可损害肝、肾。桐油的外观易与食用植物油相混淆,极易误食中毒。误食纯桐油,由于剧烈地呕吐,故吸收较少。若食用油中混有桐油,长期少量食用,可引起亚急性中毒,由于桐油全数被吸收,有时中毒症状反较严重,并可致死。

回答2:

桐油毒性较大,临床都作外用,禁忌内服。中毒者均系误食(将桐油误当一般食油烹调菜肴)所致。据289例观察,误食后大多在2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最早者40分钟,少数在4小时左右。主要表现为恶心、频繁的呕吐;其次为腹痛,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四肢抽搐,手足麻木、发冷,呕血、便血,发烧;严重者出现昏迷和喉肌痉挛。实验室检查提示,部分病例的肾脏有轻度损害;并能加剧肝脏疾患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变。经及时救治均告恢复。此外,尚有因持续食入微量桐油(食油中掺有桐油)而引起亚急性中毒者。据52例报告,其临床表现较之上述急性中毒有如下不同之点:一、胃肠症状轻;二、全身症状明显,发热、气憋、手足发麻远多于急性中毒,且有下肢水肿、感觉减退、潮红灼热、心脏扩大等急性中毒者罕见的征象;三、预后较严重,本组病例中有5例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回答3:

桐油,中药名。为大戟科油桐属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 Airy Shaw的种子榨出的油。植物油桐,分布于我国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越南也有分布。具有涌吐痰涎,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润肤生肌之功效。主治喉痹,痈疡,疥癣,臁疮,烫伤,冻疮,皲裂。
入药部位
植物油桐的种子榨出的油。

性味
味甘、辛,性寒。

功效
涌吐痰涎,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润肤生肌。

主治
喉痹,痈疡,疥癣,臁疮,烫伤,冻疮,皲裂。

相关配伍
1、治中风口噤、痰厥、不省人事,桐油用鸡翎蘸,扫入喉巾,吐痰即活。(《万病回春》)

2、治一切疮疖,桐油一斤,放锅内略滚片时,不待白沫尽,即下飞过炒黄丹五两,细细筛下,候黑色。即成膏矣。贴(患处)。(《疡医大全》丹油膏)

3、治慢性溃疡,桐油、鲜桑白皮适量。捣烂,敷于创面,干后再换,直至痊愈为止。(《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擦;调敷或探吐。

使用注意
临床仅外用,严防误食中毒。

形态特性
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色,近光滑;枝条粗壮,无毛,具明显皮孔。叶卵圆形,长8~18厘米,宽6~15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浅心形,全缘,稀1~3浅裂,嫩叶上面被很快脱落微柔毛,下面被渐脱落棕褐色微柔毛,成长叶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被贴伏微柔毛;掌状脉5(~7)条;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几无毛,顶端有2枚扁平、无柄腺体。花雌雄同株,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萼长约1厘米,2(~3)裂,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倒卵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顶端圆形,基部爪状;雄花:雄蕊8~12枚,2轮;外轮离生,内轮花丝中部以下合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3~5(~8)室,每室有1颗胚珠,花柱与子房室同数,2裂。核果近球状,直径4~6(~8)厘米,果皮光滑;种子3~4(~8)颗,种皮木质。花期3~4月,果期8~9月。

药理作用
1、对肠胃刺激作用。

2、泻下作用。

3、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