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顾名思义,就是将声音放大后,帮助耳聋患者听到声音,它达到的是放大器的作用。而人工耳蜗可以将声音由方向性麦克风接受后,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言语处理器内,将声音放大、过滤,并由传送器传入到接收器,产生的电脉冲送至相应的电极,从而引起听神经纤维的兴奋,再将声音信息传入大脑,产生听觉。
总之,人工耳蜗与助听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耳蜗可以绕过受损的内耳,直接刺激听觉神经纤维,使病人重获听力,而助听器却办不到
我国的《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在2003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公布,包括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证。语前听损患者的选择标准:①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损; ②最佳年龄应为12个月~5岁; ③配戴合适的助听器,经过听力康复训练3~6个月后听觉语言能力无明显改善(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是指在最好助听聆听环境下开放短句识别率≤30%或双字词识别率≤70%。); ④无手术禁忌证; ⑤家庭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⑥有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条件。
听觉有道提醒:语前听损患者手术植入时的年龄越小效果越佳,这可最大限度地在脑可塑临界期前避免听感觉剥夺和扩大言语和语言技能的潜力。大于6岁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语言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力或语言训练史。
语后听损患者的选择标准: ①各年龄段的语后耳损患者;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损; ③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开放短句识别率≤30 %; ④无手术禁忌证;⑤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⑥有家庭的支持。
语后耳损患者的发病年龄和耳耳损时间与手术后的效果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发病年龄早,耳损病程较长者手术后效果较差。此外,手术后生活和工作中的聆听环境也可影响到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
那么,植入人工耳蜗后应当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它呢?
人工耳蜗本身是一种电子装置,为了保证性能稳定、使用方便以及安全性,设计上已经考虑到防潮、防静电、抗冲撞等功能的要求,但使用时仍要注意正确维护和保养。
对于内植部件,最主要的是防止对局部的剧烈冲撞和挤压,避免内植部件移位。对于外置部件,就注意保持清洁,避免潮湿和淋雨,防止粗暴操作导致外力损坏以及防止静电。
人工耳蜗需要电池供电,根据言语处理器的不同,电池正常使用3-4天,应注意及时更换。
耳蜗有植入体,需要手术。助听器和耳蜗的体外机差距不是很大,耳蜗的体外机会比助听器大点
这是助听器:
这是人工耳蜗: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可以称作助听设备,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改善听力。不同之处在于工作原理不同:助听器是一种放大器,其目的是提高声音强度,使患者充分利用残余听力,进而补偿聋耳的听力损失,改善听力。人工耳蜗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装置,人工耳蜗利用植入内耳的电极,绕过内耳受损的部分,用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可使患者重获听觉,这是助听器无法做到的。但是不是说人工耳蜗就比助听器好,如果有残余听力,助听器可以改善交流,还是选择助听器好的,如果确实双侧都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了,人工耳蜗可能是最后的福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