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期习惯性地挖耳朵,造成外耳道皮肤的粗糙、增厚、表皮皲裂、脱屑,进而出现局部的炎症、剧痒,也可引起外耳湿疹。湿疹渗出液的长期刺激可继发感染,合并外耳道炎,此时容易引起误诊,并难以治愈。
如果经常挖耳易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并有刺伤鼓膜的危险。鼓膜刺破后,可以发生感染,形成化脓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挖耳时如不慎伤及内耳,可引起神经性耳聋,还有诱发中耳癌的危险。
少数人耳内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脱落较慢,表现为黏稠的液体,被称为“湿性耵聍”,俗称“油耳”。一般情况下是生理性的,但如果伴有异味,则可能是耵聍腺细菌感染。湿性耵聍者的“耳屎”生成速度比较快,如果不方便到医院就诊,自己挖耳要注意:最好用棉棒,轻轻在外耳道口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让耵聍自行排出,避免使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挖耳。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湿性耵聍的人,如果长期不清理外耳道,可能会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此时,最好到医院请专科医生使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须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以预防感染。
首先耳朵里面有异味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性的异味,一种是病理性的异味,因为我们耳朵有耵聍腺,耵聍腺分泌物自身就含有一定的气味,由于人种、地区以及饮食习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气味。
病理性的异味,主要提示耳道内可能存在着感染,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味道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一般湿疹类的疾病以及耳道的炎症,味道与耵聍本身的味道比较相似;但是化脓性中耳炎或者是胆脂瘤性中耳炎可能会伴有特殊气味的恶臭。所以当耳朵出现特殊类型的气味,同时伴有耳道流液流水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