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最初伯牙的琴声似连绵大雨,后来又似山崩地裂之声,可见他的琴声可以准确的表达内心所想,弹琴技艺高超。
作品原文:
《伯牙善古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文章结构:
文章前半部分讲的是高山流水的故事,由“高山”与“流水”两次演奏概括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然后再详述伯牙游泰山遇暴雨一事,引出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的感叹。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这些人恃才傲物,都希望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被某个君所理解,一展胸中所学,但能达到这一目标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一生怀才不遇或隐或退甚至终老山林。所以这一则关于知音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其背后的原因便是人生遇合的美妙与人生不遇的缺憾。
知己难寻,知音难觅。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是“知音”一词的双关含义。烘托了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