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川义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到城下,占据绝对的优势时,织田信长却出其不意地偷袭成功,使敌军一败涂地,其后虽遭遇各路诸侯的挑战,织田信长都能一一将其击败。但正当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他那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让手下明智光秀突然反叛,使信长命丧黄泉。正是由于他的心高气傲,穷兵黩武,织田信长的坚固堡垒从内部土崩瓦解。“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何所憾。”四十九岁的信长果如他最爱唱的这首曲一样如梦幻般退出历史舞台。
而接替信长的丰臣秀吉则迥乎不同,他更注重权术与智谋,故他的回答是“逗它叫”。一个“逗”字,道出了他对待敌人的方式,那就是通过外交手段进行招降,而非强攻,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种思想是战争中先进的思想,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丰臣秀吉大都能兵不血刃地降服反对者,进而统一全国;即使要发动战争,丰臣秀吉都会精打细算,以多数的军队来彻底击垮对手,所以明智光秀、柴田胜家、北条氏康等人也是不堪一击,成其手下败将。而对于自己的劲敌德川家康也又打又拉,以至于德川氏因形势所迫而臣服。工于心计的丰臣秀吉终于在有生之年统一了全国,他也是战国第一个结束乱世的天下人。然而如此足智多谋的秀吉在统一之前也曾吃过败仗,那就是在长久手败给了德川家康。其实思想过于复杂的人会被束缚,这正是秀吉的败因,大战之时他因为过于揣度敌方的心思而在战场上犹豫不决,最后以失败告终。而他一手建立的政权也被取缔,代替他的人是德川家康。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德川家康成为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的终结者呢?忍耐。当今川义元代自己管理自家的领地时,他选择了忍耐;在主公今川义元战死时,他并没有意气用事,非但未遵守武士精神,反而与敌人缔下盟约;当织田信长要他杀掉儿子时,他竟残忍地以“莫须有”的罪名逼迫长子信康自尽;信长死后,他没有逐鹿中原,而是静观其变;此后,他在得胜的情况下也选择了归顺丰臣秀吉。终于,在强敌一个又一个去逝后,他无情地挑起了关原合战,以自己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力压群雄,实现了自己等待四十多年的大志,杜鹃鸟终于啼叫了。
家康对于他的对手,都做出过无条件的让步,这便是他的忍耐。然而这忍耐既非怯懦,亦非屈服,能忍之人,恰恰是坚强之士。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都成就了他们日后的崛起。“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豪言壮语使烈士动容,但往往是能忍受屈辱,宁为瓦全的人能等到实现抱负的一天。所以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德川家康怀着那远大的指向,进行着一生的等待,他成功了。
拥有孤立的忍耐,不能使一个人在最后一鸣惊人。而家康之所以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完全在于他的心态与智谋。在逆境面前,热爱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强敌面前,他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在大好的形势下,家康也能心态平和。而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共同失误,都是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信长随意谴责下属,残暴地屠杀反抗的百姓,激起天下之愤;而秀吉则刚统一天下就发兵侵略外国,劳民伤财,最终丢盔弃甲。家康无时无刻不在完善着自己,他学到了信长的果断,学到了秀吉的策略,当他败给武田信玄时,也领悟到了武田战法的精髓: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就是战场上用兵的神级。“小不忍则乱大谋”,家康的“大谋”始于他的“小忍”,而其智慧,就在于能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形势下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明智的抉择。这样,才能在忍耐之下蓄势以待时机。所以柏杨先生将德川家康成功的因素归结为“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忍耐”。
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困难,我们不可心浮气躁,要以平常的心态,用理智来克服。而在遭遇危机时,我们也需要忍耐,沉着才能化险为夷。在顺境中,我们应有谦逊的态度和求学的精神。这便是我们从德川家康的成功经历中得到的启发。
有人列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武术,排在第一位的是忍术。忍既是武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为人处世上,我们应学会谦让。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此即献上一席谆谆之言: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做人不可太暴躁,和气至祥瑞,洁白留清明。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存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