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农业栽培历史悠久。据灵川定江镇聚田村古人类遗址发掘资料,在6000年前,灵川先民由采集和渔猎逐步向原始农业过渡。封建生产方式从汉代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秦汉使用铁器,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宋代开始圈养耕牛,逐步完成以犁耙为主体的农耕系列。直到解放前夕,农业生产工具无多大变化,生产水平低下。
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获得较大发展。紧接着以4年时间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良种,扩大种植面积,推广先进技术等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左”的思想干扰,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粮食虽然增产,但代价巨大,步履艰难。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机,灵川农业进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时期。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使生产力又一次获得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科技的普及,合作化以来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发挥了作用,生产水平提高,发展步伐加快。逐步从封闭型、经验型的传统农业向开放型、科技型的商品性现代化农业转变。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近1.3亿公斤,人均有粮超400公斤,解决了温饱问题。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由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发挥城郊优势,实施科技兴农方针,初步建立起商品粮基地县、商品蔬菜基地、畜禽生产基地等农业生产体系,已开始走上城郊型、外向型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阶段。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8亿公斤;农业总产值1011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39.7%。1993年全县粮食总产1.54亿公斤,农业总产值41214万元(当年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6.1%。
200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9.92亿元,同比增长10%。粮食生产方面,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2.6万亩,总产量17.98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9万亩,优质谷率达99%。 灵川县地处漓江上游,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597733亩。林业专家评价灵川为“四地”:“用材林基地、经济林宝地、水源林重地、旅游观赏胜地”。解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竹、柴、炭和林副土特产品。县境为柑桔适生区域,柑桔生产迅速发展。先后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果基地县、全国毛竹生产基地县、全国白果基地县和广西造林灭荒达标县。在桂林地区10片水源林保护区中,灵川占二(即青狮潭、海洋2个区)。1990年全县森林覆被率48.99%,绿化程度居桂林地区第三位;当年提供社会消费木材26.84万立方米、商品毛竹136.63万根、出产水果23126.5吨。到1992年春,全县有新老白果树299452株;水果园总面积91956.59亩。
灵川林业开发度低,1990年全县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仅占5.93%;在林业产值中,竹木材占57.3%,林副产品19.7%,营林产值占3.9%,林产品加工增值极少。全县水果年产值(含茶叶)占农业总产值的8.46%。林、果2项产值合计占农业产值的14.39%。林果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据1992年《灵川县“四低”、“四荒”资源调查综合研究》载:在全县有林地面积中,低产林的总面积占19.49%;全县果园总面积中,已挂果面积占40.5%,其中低产果园占挂果面积的59.4%,占果园总面积的24.1%。水果的产品结构也较单一。 解放前,灵川多为传统手工业。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县境有几家官办工厂和私营企业,但生产经营时间不长。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1.48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
解放后,工业逐步发展。1958~1978年,先后建有自治区属、地区属的国有企业和县、社“五小工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速度加快。全县企业形成国有、集体、个体、中外合资、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济格局,有冶金、建材、化工、食品、机械等25个行业。1990年全县拥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979个,独立核算工业从业人员17718人;固定资产原值17745万元(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工业总产值30483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52年工业总产值增长41倍,其中全民企业22558万元(地区以上为15630万元)、集体企业4335万元(县属集体企业1328万元,乡镇3007万元)、村及村以下(含城镇个体工业)3590万元。1990年独立核算全民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5万元,比1980年利润(174万元)增长8.2倍。1990年全县人均工业产值(1990年不变价)915.68元,比自治区1427.8元低35.87%,比桂林地区532.26元高71.9%;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2344元(1980年不变价),比自治区15763元少3419元,比桂林地区12297元多47元。但利润总额增长未能与工业总产值增长相同步,1990年工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长37.6%(按可比价计算),而利润总额增长仅为14%。1992年全县有股份合作制企业80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有国家大型二档企业1家,中型二档企业6家;全县工业总产值50515万元(1990年不变价),居桂林地区10个县的第四位。199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3223万元。
截至2006年底,全县共有桂林八里街工业园区、潭下金山、定江三号、灵川镇灵勃、三街五里排、大圩铁山、灵田花江、青狮潭等工业园区和集中区8个,企业总数达99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18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47家,纳入税收考核范围的企业270家,基本形成以化工、冶炼、建材、制药、轻工食品为龙头的五大产业体系,涌现出金山化工、白云化工、桂康公司、迪华玻璃、大华药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48.11亿元,增长17.9%;实现工业税收8463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65亿元,增长16.3%;实现销售产值25.82亿元,增长16.5%。二产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2.33%。 灵川县位于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北效14公里,漓江、322国道和湘桂铁路横贯全县,交通十分便利。距桂林火车客运始发站(桂林北)8公里,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30公里。青狮潭省级度假区位于县城以西19公里。广西四大古镇之一的大圩古镇位于桂林东南方向,距桂林市18公里。游客可直接乘船至大圩古镇,或由陆跌抵达。
灵川县的主要景点青狮潭旅游度假区现有船45艘,灵川——青狮潭有客车相通。县境内的铁路、公路和水路构成了灵川旅游的立体交通网络。 灵川县城内建有综合性电信邮政大楼一幢,可办理各类电信、邮政业务。通讯网络及各旅游景区。
A.电信业务。1993年开通数字程控电话,1996年开通数字移动电话。手机通讯覆盖5个乡镇及各旅游景区。全县已拥有移动电话3375门,程控电话10203门,装机容量可达28500门。主要电信业务有:国内、国际长途电话业务;电报、传真业务,各种礼仪电报业务等。
B.邮政业务。县境内现有邮路39条,网点遍及各旅游景区。主要有以下业务:EMS邮政快递,一般信件业务,邮政储蓄包裹、汇款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