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的来历是什么?

尽量吧!
2024-11-26 06:51:2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顺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众随同朝廷逃难,使顺德人口快速增长。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黄萧养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为加强统治,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朝廷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和新会的白藤一堡划出,置顺德县,取“顺天之德”之意,县治太艮堡,并改名大良。

回答2:

  550年前,伦教冲鹤堡人黄萧养率众起义,遭到明王朝严厉镇压后,设置了顺德县。
  在此后的500多年间,顺德历史跌经变迁,历经坎坷。时而台风拔木,老虎伤人,冰雹如斗、江河决堤;时而海盗入侵、土匪为患,战火四起,刀兵不绝。然而,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顺德人民却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重压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谱写了一曲曲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赞歌。
  建县之初,县人就因地制宜,开挖桑基鱼塘,创造出立体农业;二十世纪初,又抓住世界市场原料紧缺的短促时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成为“南国丝都,广东银行”。此外,历代顺德人设学兴教之风源源不绝,薪火相传,人文鼎盛。生活于水乡沃土的顺德人还有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追随革命抗敌御侮的过程中英雄辈出,可歌可泣。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人才真正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把自己延续了500多年的理想与梦想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这片先人们世世代代流血流汗的土地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骄人的成就。
  适逢建市10周年,又是一个回眸与前瞻交相辉映的时刻,本报特推出“寻访顺德百年故事”系列报道,与读者一同回顾顺德建制550年来走过的沧桑历程,以史为鉴,把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农民起义 顺德建制
  顺德是什么时候建制的?顺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可能不少人都不知道。在即将迎来顺德建市十周年之际,我们不妨翻开尘封的历史,来探寻一下顺德的来历。
  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现今地域秦代属南海郡番禺县地,隋代起改属南海县辖。明英宗正统年间黄萧养起义失败后,朝廷为了加强对起义策源地的管治,于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县的东涌、马宁、西淋、鼎新四都三十七堡及新会县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复归新会县)划出设置县,命名“顺德,取意“顺天威德”。此后迄至清末,均归广州府管辖。
  所以,顺德建制至今已是550周年了。顺德建制,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就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冲鹤堡农民黄萧养率农民起义,并由此产生了顺德县。
  多灾多难的100年
  刚置县的一百年间,顺德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刮台风,下大雨,闹蝗灾,落冰雹,闹饥荒,还发生了多次地震,多个地方还出现老虎伤人。从1452年到1552年的百年间,台风有8次,大雨和洪水有12次,大饥荒有10次。
  但当时的顺德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不屈地与自然抗争。顺德立县后,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民把低洼地挖成水塘养鱼,用挖出的泥土筑成塘基,利用塘基种植果树,逐步形成了果基鱼塘和桑基鱼塘的生产结构,为以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同时,一些农民乘船漂流出海,开始了顺德人侨居异国的历史。明景泰元年(1450年),黄萧养起义失败后,朝廷严缉(钦犯),县民大批外逃,水藤乡一队农民乘船漂流辗转抵达印度,繁衍至今。
  一段神奇的故事
  为了了解这段历史,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勒流镇冲鹤村。提起黄萧养,冲鹤村村主任卢先生说,村里有十来岁以上的人都知道。他说,在博罗当兵时,他还专门到广州五层楼(广州市博物馆)去看过黄萧养的画像和文字介绍。冲鹤的地名又是怎样来的呢?四川乐山卧佛的发现者、冲鹤人潘鸿忠曾经对此进行了考究,他说,冲鹤原来应该为“涌鹤”,意为河涌密布的湿地经常可以看到鹤,后来,当地有文化的人多起来,觉得“涌鹤”土了点,不雅气,于是改名为“冲鹤”,取意为“冲天白鹤”。
  为了寻找黄萧养的故事,记者又找到了村里最老的人之一——潘沃时。潘老先生出生于1910年,今年九十多岁,他年纪虽大,但他是村里一个有名的文化人,他早年毕业于广州大学,琴棋书画无所不会。
  潘沃时告诉记者,有关黄萧养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很流行。
  黄萧养是一个佃农,家庭十分贫穷,从小就在冲鹤旁边的飞鹅山放牛。一天,他在放牛时遇到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告诉他这里有一块风水宝地,若把祖坟迁到这块宝地上一定能发达,这块风水宝地就在飞鹅山的龙口位置。风水先生对黄萧养说,我去后面龙尾位置跳一跳,你帮我看一下,哪里动就是龙口。于是风水先生前往龙尾的位置跳了几跳。然后回头问黄萧养动的位置在哪里,黄萧养虽然已经知道了动的位置,但他却回答风水先生没看到有动的地方。风水先生相信了这个放牛娃的话,失望而去。黄萧养回去立即把母亲的坟墓迁到了那个会动的位置。果然,以后的黄萧养做了上“皇帝”。
  这个民间传说虽然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但它至少反映了黄萧养自小聪明过人,颇有心计。
  一个传奇的人物
  黄萧养究意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顺德县志》也有记载。他出生年不详,死于1450年,原名懋松。明永乐年间生于南海冲鹤堡一个佃农家庭。一目红赤,相貌奇特,性格果敢。幼年时,连年灾欠,父亲黄大纲无力偿还债务,把他抵押给地主当小工,后被游方道士萧大悟收养,教他学医习武,自此改为“萧养”。
  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集结了1万多人,造好150艘战船,在横江二龙山(今勒流龙眼村)祭旗誓师,宣布起义。起义军轻取桂洲和逢简,然后攻占大良,进攻佛山、广州。在取得数次大捷后,黄萧养自立为“顺民天王”,改元东阳,建都大良,以广州城南的五羊驿为行宫,册封文武百官,四方前来投奔的人马源源不绝,发展到了十多万人,新会、东莞、香山等地的起义农民也接受他的册封。
  景泰六年(1450)年四月,朝廷派出装备精良的官兵南下镇压。经过数天激战,在混战中,黄萧养中箭落水被擒,旋因伤重而去世。
  是年,乡绅罗忠、罗显庸、罗显韶等90人上书巡抚,谓南海东涌、马宁、西淋三都离县治远而濒海,宜另立一县以管治。朝廷遂置顺德县,以大良为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