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辨别
骗术一
只要买一批真卡拿到外地一些私企,就能按真卡复制出假卡,一般一张真卡能复制三张假卡,“只要编号密码相同或共用一个条形码,再加上一定的技术处理就能克隆出一张消费卡来。 ”业内人士说,市面上通行的消费卡防伪能力较差,是导致“克隆”卡出现的原因之一。
骗术一:密码保护膜刮开后再复原
有种购物卡只需密码,即可在网上和手机上进行转账操作,十分便利。姚某此前购得这批购物卡后,先将密码保护膜刮掉并一一记下每张卡的密码,然后到外地重新贴上一层“密码保护膜”,再将这些购物卡打折出售。
成交后,姚某马上进行手机转账,把钱转入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卡内,这些钱便又回了姚某的手上。
骗术二:强光灯照射密码清晰可见
今年1月,被害人曹某以9.75折的优惠价从一个自称“小王”的男子处购得100张面额为1000元的购物卡,可事后发现其中89张卡内资金竟为零,8.9万元不翼而飞。
据曹某介绍,他已是“小王”的熟客,买卡时只刮开了其中几张卡密码进行验证。事后警方调查发现,自去年11月起,“小王”已在本市多家超市购买了总价值达几十万元的购物卡。
今年6月,警方将逃往天津宝坻的本姓周的“小王”捉拿归案。据周某交代,去年底他发现用强光灯照射某知名企业购物卡的密码条可看到保护层下的密码,便萌生了作案念头。为骗取信任,他多次以原价从超市卖场购入一批购物卡,再以9.6折或9.7折的价格亏本卖给他人,每次交易额都达几万元。
待时机成熟,周某一次性购入250张总价值为25万元的购物卡,另有10张空卡,并记下所有卡号和密码伺机作案。案发当天,周某找到曹某,以9.75折的价格卖给其100张购物卡。事后,周立即用事先取得的卡号和密码,将资金转入准备好的空卡内,获得赃款8.9万元。得手后,周某又故伎重演,将100张购物卡卖给张某,以同样方式窃得9.1万元。
骗术三:谎称卡号末尾是储值数额
日前,家住宛平南路的陆阿姨前往超市附近找“黄牛”套现消费卡,一不小心就被黄牛“坑”掉了六百多元。
陆阿姨的女儿送给她两张某超市的购物卡。这天她正好路过超市门口,一名“黄牛”向她搭讪,称可以退卡,并给出陆阿姨八五折的收购价格。随后这名黄牛煞有介事地告诉陆阿姨,卡号尾数是2就说明面值是200元,两张卡一共400元,八五折就是340元。
拿着这些钱回家后,陆阿姨和女儿通了电话,才知道这两张卡的面额实际上都是500元。
据了解,这样的手法主要针对老年人。记者从一些发卡超市了解到,有的购物卡能从卡号中看出面值,有的则需打电话或现场拉卡查询,但无论金额多少,这些卡从外观看来都是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