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苏北四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3分)【答案】C【解析】A项miù/móu liǎ/liǎnɡ chèn B项qiào ài/yì biǎn/piān C项zhào / zhāo zhì/ shì ào/áo D项dí yà/zhā pí/bài2. (3分)【答案】D【解析】A.罚不当罪:惩罚和所犯法行不相当,多指惩罚过重,与语境相反。B.忘乎所以:指因过头高兴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常用作贬义,此处属色彩不当。C.脱颖而出:比喻本事整个显露出来。常用于人,此处属用错对象。D.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充沛、透彻,也指裸露得很彻底。3.(4分)【答案】①社会性 ②平民性 ③动态性(或可变性) ④两面性(答“非主流性”亦可)4.(5分)①【参考示例】一只“硕鼠”,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拖着肥肠般的长尾巴,正想从铺着钞票的玻璃罐里逃出。无奈,任他满头大汗、高呼大喊,贪来的金钱撑肥了躯干,就是爬不出愿望的“牢笼”。(正确应用一种修辞格1分,描绘符合画面内容,生动形象2分。“老鼠、玻璃罐、钞票”每缺1点扣1分)②【参考示例】贪得无厌者将自食其果∕贪婪者毕竟是作茧自缚。(要点:贪婪、自食其果各1分)5.(3分)【答案】A【解析】趋:奔赴。如“夜趋高邮”(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尝趋百里外”(宋濂《送东阳马生序》)。6.(3分)【答案】D【解析】③和⑤不是。③是说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之事,张方平觉得必然是谣传。⑤表现的是张方平上奏的十四条计策好。7.(3分)【答案】C【解析】(不是“解散士兵,收场其它战斗,到上元观灯”,而是“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部队就让他们回去,并收场其他劳役,此时适逢上元节日(即元宵节),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8.(10分)【答案】⑴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法子。(“厉”,1分;“坚”,1分;“除”,1分;确定句,1分)⑵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并答应(他)让他考虑事宜自行处理。(“趣”,1分; “便宜 从事”,1分;省略句,1分;)⑶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陲大臣,将不敢事先做提防了。(“罪”,1分;“为先事之备”,1分;语句顺畅,1分)附文言文翻译: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宋城人。从小聪慧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干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变节,他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筹划(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恳求说:“(应)屈服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变节的籍口,博得短暂的光阴,在这期间(趁此时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法子。”当时国事富强,都觉得他的意见是迁就纵容,(最终还是)抉择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觉得:“入侵的敌寇的后方巢穴防守必然空虚,该当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执行。夏人入侵边陲,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机会,刘平等部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恳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赖的西夏,却失去了悠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适宜的措施。该当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凌晨打消,那么封册就在黄昏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确定了他的计谋。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慌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部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考虑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必然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收场。(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正值西部边陲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赖重兵来立国而已。部队依赖粮食,粮食依赖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方便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肤浅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勋,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利益。”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遵守他的意见执行了。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探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陲,方平清算反省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部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提防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陲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提防了。”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烧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恳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整个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元佑六年死,长年八十五岁。9.(1)(3分)【答案】计日,即算计着日子。(1分)突出光阴的短暂,借此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不得不离别的无奈(2分)(2)(4分)【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转达出作者与朋友分辨时的凄切与神伤。(2分)(3)(3分)【答案】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干遭遇 这离别之苦 (1分)。作者通过醉饮来逃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法子,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谊的深厚。(2分)10.(1)纫秋兰觉得佩(2)扪参历井仰胁息(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凝绝不通声暂歇(5)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横眉冷对千夫指 躲进小楼成一统11.(6分)【答案】①开篇点题,暗示文章宗旨;②与文章的结尾形成照顾;③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2.(6分)【答案】(1)对照(或烘托)(1分),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茂盛生命力,(1分)突出对青松的夸奖之情(1分)。(2)夸张(1分),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1分),突出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荡。(1分)。13.(5分)【答案】将“松涛”称作“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性,有利于抒发情感(2分),表达了对松涛的感谢之情(1分);将“我”称作“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2分,意思对即可)。14.(6分)【答案】①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处所都要像青松一样朝气勃勃;②像青松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傲然矗立,响彻天地;③一个人要像松一样充溢正气,不可在“风月”“缤纷色彩 ”之中消磨掉锐气;④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变迁的时代 ,要把个人的豪情融入到这洪流之中。(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15.(3分)【答案】B【解析】“个人条件较欠缺”不够正确,第一节能看到“他们接管过高档教导 ”;“来自较后进地区 ”表述不正确,过于绝对化了,文中表述为“‘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16.(6分)【答案】(1)传统思想观念、家庭的期望迫使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2)大城市的人生发展时机吸引大学生留下来;(3)我国就业政策的调剂为“蚁族”的产生供给了根据;(4)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5)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没能顺应社会现实的转变。(6)高档教导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相脱节。(每点1分)17. (6分)【答案】(1)对“蚁族”无法公道地参与社会竞争表现同情;(2)对“蚁族”给社会和谐与稳固构成潜在要挟表现隐忧;(3)对“蚁族”不能正断定位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表现批判;(4)对“蚁族”的选择与努力表现鼓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