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犯罪情节较轻。犯罪情节主要包括:
(1)、犯罪性质,由于缓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因此,对于性质严重的犯罪一般不适用缓刑,如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强奸、抢劫等严重刑事犯罪。
(2)、犯罪主观方面,对于犯罪的目的、动机恶劣,犯罪主观恶性大的罪犯,一般不适用缓刑,如惯犯、累犯或者历史上有犯罪前科的。
(3)、犯罪手段和危害后果,对于犯罪手段残忍,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十分严重的罪犯,不宜适用缓刑。
2.悔罪表现。悔罪表现主要包括:
(1)、认罪态度。认罪态度主要是犯罪人犯罪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是否从内心感到悔悟,并且通过积极坦白与交代而表现出来。
(2)、是否有投案自首和立功表现。投案自首和立功表现反映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有所减弱,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成为用缓刑的参考因素。
(3)、有无犯罪中止或者犯罪后积极退赃等情节。
3.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主要是根据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得出的结论。
因此,确定犯罪人适用缓刑后是否会再次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首先必须从犯罪分子主观恶性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主观恶性不深,悔罪表现又好,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并且从言行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真实愿望。
实际上,缓刑不是一种刑罚。既不属于主刑,也不属于附加刑。缓刑也叫刑法的暂缓执行。指违法行为人构成犯罪,依法应当判处刑罚但暂不执行判处,有关机关在一定期限内对其进行监督,决定是否对其执行具体刑罚的制度。
缓刑期间,如果没有尚未发现的其他罪行或者判决宣告前没有其他罪行被判决,缓刑期间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对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还有判决宣告中的禁令的,原刑罚不再执行和公开宣告,但被判处附加刑罚的,仍需执行附加刑。
但是,如果没有在考验期满后通过机关考察的,也就是说,仍然需要接受收监服刑,原判将继续执行。执行缓刑期间违反法律法规的,情节严重的,撤销缓刑,应当立即将收押到监狱,并执行原判决的处罚。
扩展资料
缓刑是一种监督和观察的手段,可以暂时不用坐牢,甚至在表现良好的情况下也可以免除坐牢。我国《刑事诉讼法》有相关规定,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在犯罪分子居住的社会进行社区矫正,由社会机构负责执行。
也就是说,虽然执行缓刑罪犯不需要被监禁,但他们并不代表他们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他们的言行仍然受到监督和管理,他们的活动范围也是有限的。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法律依据:《刑法》第七十二条
《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减刑的限度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