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学生宁可失业也不愿进工厂

2024-11-24 04:18: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但是他明确表示不会考虑申请工厂的全职工作,因为身为大学生他认为,那样的工作铅绝嫌对他来说太低级。相反,他每天都在寻找一份办公室的工作,即便这样的工作起薪只有工厂工作的三分之一。但对广州这样的制造业腹地来说,却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尽管他们提供两位数的年度加薪和更好的福利。有很多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从没有考虑过,也永远不会考虑到工厂工作。一个又一个小时坐在那里做着重复的工作,有什么意思?”在中国,数百万名的大学生近年从高校毕业的人都有同样的想法。结果是一种异常现象:工厂工作无人问津,而许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一项对城镇居民开展的调查显示,在20出头的人中,那些有高等教育文凭的人失业的可能性,是小学教育水平人群的四倍。教育程度较高、但没有稳定工作的中国年轻人,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长期威胁。把大量时间花在上网、和朋友聚会,以及抱怨办公室工作的短缺上,他们相信办公室工作才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这是一种结构性失调。一方面,工厂招不到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不想要槐手这些现有的工作。过去十年里,中国的教育飞速扩张,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人数增长四倍,培养出数百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最优秀的人才能够在想要进一步提高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找到理想职位。但是,中国培养的高校毕业生中,每年也有数百万人一方面几乎拿不出任何谋生技能,另一方面坚信自己理应得到报酬不错的办公室工作。那么到宏前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呢?一、商业和经济专业在中国大学里越来越热门,而工程等专业受到冷落,这加剧了无意在工厂第一线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人满为患”的状况。还有就是和银行也有很大的关系,银行提供工资很高的工作,因此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进银行。二、对工厂工作的厌恶在今天的中国十分常见。学生们还没有适应大众教育这个概念,当我们进入大学时,习惯将自己看成精英群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己看成是缺少社会生存技能的可怜者。三、当然也与我们的儒家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按照这种观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不该干体力活,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导致现在的毕业生觉得去工厂工作就是降低自己的“地位”这种错误观念。当然这种思想在古代是行的通的,因为毕竟那时候的思维精神领域只被少数人所垄断。但现在我国的情况却恰好相反,很多年轻人都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中国经济仍主要创造蓝领就业岗位。中国47%的经济产出来自于制造业、采矿业以及建筑业(达到这些行业在美国所占比重的两倍),而服务业相对不发达。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我们首先得放下自己“高人一等”的架子,抛弃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固执和偏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只具备理论知识而对社会实践却一窍不通的弱者。先在基础岗位上打拼一段时间,到时候再想往办公室升迁也不迟。对于学理工科的我们来说,有好多同学毕业后都直接去了工厂,他们和技术工人在同一战线上工作,虽然也抱怨工作累,但公司都承诺只要在基层干够一定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升迁。刚毕业的他们也能拿到一个月四五千元的不错的薪水。聊天的时候他们也明确表示到生产线上去确实能学到东西,说原来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还是有用的。若我们只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儒者,而不情愿先去工厂工作,那也一定是个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