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格格的《小时候》的书评 急急!!!!!!!!!!!!!!!!

2024-12-22 18:30:0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部半自传体和半虚构的小说以混合着四川方言的口语写成。以一个成都女童的主观世界作为展开方式:从最细枝末节的玩物、游戏、口头禅、流行的人和事。到整个心曾相识的童年经历,被作者娓娓道来,如同儿童记忆特有的前后颠倒和琐碎。却又温暖有趣⋯⋯

桑格格的《小时候》是一部描摹作者小时候生活情态的书
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其实儿童文学从来就不乏对童年的回忆、怀想和反思类的小说,这类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对童年的再现,即在作者童年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描绘出对童年的记忆。这类小说多为自传体或半自传体,描写了一代人共同的童年经验,被称为“童年回忆型”小说。我国现代童年回忆型小说发端于鲁迅,《故乡》和《社戏》等为后来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模式。此后,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继续在此模式下探索,开拓了童年题材的范围。进入新世纪之后,童年回忆型小说的创作有了新的特点,童年叙事更加注重个性化。“童年”在作家的笔下历久弥新,永恒而又跳动着。若把《城南旧事》和《小时候》放在一起阅读
我们不难发现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沧桑,童年叙事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模式。
《小时候》首次出版于2007年5月,桑格格从24岁(2003
年)开始写作这本书,写了三年的时间。这是一部很受青年读者喜欢的小说,它寄托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生人对自己成长时光的一种回忆和想象。这本书中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有零星的、散落的语句。在《城南旧事》中,英子始终是以一个观察者的形象出现,以一个孩子的稚嫩的眼光来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而《小时候》真真实实地写了一个人的故事——桑格格自己的故事,但是故事又具有强烈的普遍性,读者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读者可以从一条条的回忆中挑出属于自己的回忆。读者在阅读时随时可以把自己的记忆添加进去。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小说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它不是那种缺一字不可,添一字不能的文本,而是开放的。它只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回忆的底本,而读者可以拿起这本书添添减减,把这本书真正变成读者自己的文本,读者自己的回忆。与《城南旧事》相比,《小时候》这本书包含的内容更加庞杂。这部小说所叙述的故事都是零散的,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它写了亲情、爱情、友情,有正确的价值观也有错误的价值观,有青春期的躁动,有成长的困惑,有被别人背叛的痛苦,有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审视,有对乡土人情的观察……驳杂的叙述使小说更具包容性,增强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

《小时候》的叙述完全打破了以往小说叙事的模式,文章
结构散落。《小时候》是以词条的方式写作的,全书共1686条。词条之间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不很紧密。行文天马行空,可从任何一词条读起,并没有传统小说的明显的要素和结构特征。同时小说中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没有紧张的人物关系,就算是有,也是极其疏离的。一句句简短的话,粘连从而形成线索。小说按照年龄次序来排列整本书,从记事起开始写起,小说的写法有种时间的深邃感。
每个人的成长中从来就离不开伤痛,就是经历了这些伤痛
的磨砺,我们才慢慢地长大。《小时候》这本书同样也写了成长中的伤痛。但是正如前面所讲,《小时候》是一本驳杂的书,因而它不仅仅讲伤痛,也讲了成长中让人发笑的、欢乐的事情。而且它在讲到伤痛的时候,大多是平静地描述,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重的创伤,轻的文字。这样的叙述,淡化了伤痛,却加重了人们的反思。作者说过:“华丽的,忧伤的,女孩儿气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过去了。跟小忧伤相比,我更喜欢举重若轻。”

以上是我写的,或者这个网址就能找到另一个
http://hi.baidu.com/ququboke/blog/item/602d8913986f0cd2f6039e69.html

回答2:

这是一位网友博客的书评:
如果以悲观者的眼光看,桑格格的《小时候》只是一派温情主义加美化后的记忆而已,顶多,也就是对待记忆的那种没心没肺的幽默感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罢了。

如果以乐观的心态去看,那么,本书的意义就非同凡响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人成年以后对过去欢乐时光的缅怀,也不是一个人对过往岁月刻意的粉饰,恰恰相反,本书虽然叙述的事情多发生在过去,发生在小时候,却暴露一个成年人对当下的单纯的幻想。这种幻想,需要有多么善良与坚强自不必说,单是那种隐藏在表面的傻呼呼与滑稽背后的,对生活深深的盼望与热爱,读来就足够使人动容。在我们这个时代,当失望成为普遍的情绪之后,还有人,能如此欢乐地将过去的俏皮展露在我们眼前,能使我们有信心,重新像小时候那样欢笑起来,这让人倍感欣喜。

如果以严格的态度对待本书,《小时候》甚至很难归类。说它是小说,却又不完全是虚构,并且,跳跃在其中的思绪与线索又乱得可以。说它是回忆性的散文,那么,倒也真没见过有谁的回忆是那样活色生香的。也许,只能用“段子”来定义本书才算勉强合适。一本书翻下来,很难找到超过300个字的段落,并且,都用数字编号分隔开来,看来,桑格格并不想瞒着大家,她的这本书,也许根本就是一段一段写出来的,大约还都是采用了很放松的姿态,把脚丫子直接搁在电脑上也说不定,啃着一只苹果,或嚼着陈皮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得乐了,自己先在地板上笑得滚一圈,等笑到了肚子疼,一本书也差不多写好了。再一抬头,看见外面阳光早已褪尽,万家灯火升起来,生活,为什么不值得热爱呢?

如果评论一本书的好坏,只拿阅读的快感做标准的话,那么,《小时候》称得上是一部经典。借用以前另一本书的标题:《当这世界还小的时候》,在捧着本书一页页往下读的时候,是分明地觉得世界正回到纯真与善良的小时候的过程。桑格格为我们编织出来的世界是透明的,就像是一个小丫头眼中缓缓上升的肥皂泡。而那个小丫头,扎着两只朝天的辫子,不知道从哪里疯回来,满头满脑的汗,睁着一双大眼睛盯着你看,只叫人的心,一下子,就软了下来。这也许就是善良与纯真的力量了,它能使人心,一下子,变得柔软,而我们上一次觉得心软的时候,是否还记得清楚呢?

如果我们在读完一本书的时候,非要说出它的意义不可。那么,本书能给我们带来的意义,或者说收获,除了能够非常放松而惬意地笑上一个多小时以外——书中以桑格格为原型的那个四川小丫头,实在是太搞笑了——使我们觉得这世界尚有美好之处算是其中之一。如果,这世界真像桑格格所描绘的那样,如果,这世界也还是在它的小时候,那么,一切该有多好。

更多书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82194/

希望对你有用,祝你好运!

回答3:

充满童趣 怀旧 辛酸 总之写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