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怎样去解决呢?

2025-01-02 08:24:5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课程资源与课程密不可分,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课程资源为课程提供源源不绝的素材,否则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要把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发掘出来,通过整理、加工,便之具有教育价值,并形成课程要素,进入课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拓展教育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充满生命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它还可以开阔教师教育视野,激励教师更新观念,运用智慧创造性地教学。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教材=课程资源”错误思想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奉教材为“圣经”,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禁锢于“教教材”的层面上,导致教学信息封闭,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果较差。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资源的意义日益突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课程重要建构者之一的一线教师,要提高课程意识,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走进课程、走进课堂,让课堂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两年来,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使用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研讨。

一、根据学生实际,深度开发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为我们的教学树立了统一标杆和尺度。教材的编写反映了国家意志,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同时,又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从这一方面看,尊重教材,是不能偏废的,是教师首先具备的课程资源意识。但是,教材往往只是一个范本,在关注“共性”的过程中,很难兼顾“个性”的需求。因此,我们尊重教材的同时,不能把教材“神化”,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层面上来。这样,势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

1、开发教材的策略之一: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原则是“因地制宜”,具体说,要符合地方特点、校园文化、以及学生实际。

在六年级下册“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这一教学环节中,教材呈现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图,要求学生测量沈阳和长春两点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线段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对于海南学生而言,北方这两座城市很陌生,计算出两地实际距离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时,我把东北地区交通图换成了海南省交通图,要求学生计算海口到三亚的实际距离。有一位学生由于把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有的过程中出了差错,结果计算出海口到三亚的实际距离仅有三十多公里,另一位学生马上质疑:“海口到三亚只有三十多公里,这怎么可能?爸爸经常开车带我(从海口)去三亚玩,少说也有三、四个小时的车程,而且还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呢。” 多数学生去过三亚,对海口和三亚两地的实际距离有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很容易调动已有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数学模型。

回答2:

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应用数学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达成。由此可见,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体系,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四个目标的整合,促进,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也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之一。在教师的评价上,我们着重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又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评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基于此认识,我们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四个目标:要求教师用简洁精炼、富于激励的语言评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独特个性;从平时、期末、总评三个时段里评出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里评出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水平。
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思维活跃的产生,要教师给予他们良好、充足的活动空间,足以支持思维的活跃性和持续性。课程资源与课程密不可分,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课程资源为课程提供源源不绝的素材,否则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要把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发掘出来,通过整理、加工,便之具有教育价值,并形成课程要素,进入课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拓展教育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充满生命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它还可以开阔教师教育视野,激励教师更新观念,运用智慧创造性地教学。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教材=课程资源”错误思想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奉教材为“圣经”,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禁锢于“教教材”的层面上,导致教学信息封闭,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果较差。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资源的意义日益突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课程重要建构者之一的一线教师,要提高课程意识,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走进课程、走进课堂,让课堂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两年来,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使用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研讨。

一、根据学生实际,深度开发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为我们的教学树立了统一标杆和尺度。教材的编写反映了国家意志,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同时,又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从这一方面看,尊重教材,是不能偏废的,是教师首先具备的课程资源意识。但是,教材往往只是一个范本,在关注“共性”的过程中,很难兼顾“个性”的需求。因此,我们尊重教材的同时,不能把教材“神化”,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层面上来。这样,势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

1、开发教材的策略之一: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原则是“因地制宜”,具体说,要符合地方特点、校园文化、以及学生实际。

在六年级下册“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这一教学环节中,教材呈现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图,要求学生测量沈阳和长春两点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线段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对于海南学生而言,北方这两座城市很陌生,计算出两地实际距离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时,我把东北地区交通图换成了海南省交通图,要求学生计算海口到三亚的实际距离。有一位学生由于把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有的过程中出了差错,结果计算出海口到三亚的实际距离仅有三十多公里,另一位学生马上质疑:“海口到三亚只有三十多公里,这怎么可能?爸爸经常开车带我(从海口)去三亚玩,少说也有三、四个小时的车程,而且还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呢。” 多数学生去过三亚,对海口和三亚两地的实际距离有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很容易调动已有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数学模型。

回答3:

请问楼主是啥意思,我是说请楼主说详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