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2025-01-04 23:35:2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我们日常开玩笑时候,经常说道“诸事不顺,只因不孝”,可以孝道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是,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一、守孝三年来源于《论语·阳货篇》

《论语,阳货》记载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予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典故里孔子那个爱睡觉的学生。以上,大概意思,就是宰问我,父母死了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一个人三年什么都不能干,礼乐都荒废了,就像庄稼一样,旧的没了新的长出来,现在的时代早变了。为什么不改成一年呢?孔子说,父母说父母死了一年你就贪乐享受你良心过得去吗,宰予说过得去,然后就出去了。

孔子跟其他的学生讲了守孝三年的典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我们从娘胎降世,三年后才能离开母亲怀抱,自己走路自己吃饭,这三年也是母亲最辛苦的三年,所以父母死后我们应该守孝三年,报答父母恩情。

二、古代十分重视孝道

在古代无论是帝王还是王公大臣,都十分重视孝道,他们认为“百善孝为先”,一个人不能对父母孝敬,肯定不能忠于国君。古代下至百姓,上至皇帝,都要守孝三年,在丧期中,皇帝是不可以结婚的,即使是帝王家里有丧事,没有太后的命令也不敢纳妃。

而王公大臣不管权利地位多高,一旦父母去世就得请假守孝,除非皇帝下诏书,这就是以忠为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

回答2:

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古人是非常看重孝道的。所以才要为守孝三年。另外也有这样一个传说,因为孩子脱离母体之后,还要在母亲的怀中生活三年。等到孩子长大可以独立进食,行走已经三岁,这正好是三年的时间。所以守孝三年也是为了更好的报答亲人的恩情。

回答3:

古代父母逝世后,子女要守孝三年,这是长久以来的规定,从孔子开始,就极力提倡孝道,百善孝为先嘛,你连父母都不孝顺,也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其他的事了,在古代当官,如果家中父母逝世,作为儿子不立马请假回乡,是会遭到弹劾的,除非正在外出征战,但是回来之后还是要守孝。

回答4:

因为古代的人认为自己在出生的时候受到了父母的三年照顾,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反馈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