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郎将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品级。
中郎将中国古代官员名称。最早从秦朝的时候开始设置中郎将这个官职,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
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
扩展资料:
中郎将这个军衔由秦朝设立,到西汉时分为五官、左、右三中郎署,职权在将军和校尉之间。诸葛亮的中郎将是在赤壁之战后,建安十三年,刘备平定了荆南四郡之后刘备任命的。
当时刘备封诸葛亮为中郎将也是不得已的事,因为当时虽然刘备有了四个郡的地盘,但是身份依然是个将军。
当主公的才是个将军,而汉朝除了战时置将军一职,平时并不常备,所以刘备能给诸葛亮的最大军衔也就是个中郎将了。
不过诸葛亮的军衔虽然不高,但是手中尽是实权,要知道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人。诸葛亮掌管着汉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因为仁义宽厚,深得刘备的一众部属拥戴
至于到了三国末期,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的官位,如果搁到现在,可以说是国务院总理兼国防部长兼外交部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郎将
1、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位比二千石。后又置羽林中郎将,统羽林军,与虎贲中郎将同级,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
2、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
3、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4、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为高级武职,仅次于正三品的大将军和正四品的将军,大将军多虚职,所以中郎将是十六卫军的统兵主力。
五官中郎将,古代官职名。 西汉沿秦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为三署郎。东汉规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属五官中郎将,余分属左右中郎将。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东汉初又参与征战,又协助光禄勋典领郎官选举,有大臣丧事,则奉命持节策赠印绶或东园秘器。三中郎将本侍卫之长,汉末已无三署郎,而曹丕于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将,是则以此名义为丞相之副,后遂不置。
首先,“五官中郎将”在曹魏并没罢置,《宋书百官志》有云“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秦官,汉因之。与五官中郎将领三署郎,魏无三署郎,犹置其职。”而三国时的李丰在黄初年间任过此职,吴、蜀两国也有此职,至于该职最终消失大概是在南齐以后的事了。
其次,个人认为“五官中郎将”的“五”字不是从“五大夫”延展而来。阎步克先生认为“五大夫”之所以名之为“五”,最初可能也是“第五级大夫”之意。个人赞同该说。而“五官中郎将”的“五”是与“官”字连读的,即“五官”为一词,大概一开始相当于“中郎将”的官号,后来“五官中郎将”成为一固定官称了。这可由“五官中郎将”简称“五官将”为旁证。
至于说“五官”指什么,我怀疑是指掌管五种官,因为汉代的各种“中郎将”前面加的官号基本都表职掌,像“左曹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匈奴中郎将”、“发丘中郎将”之类。那么,是哪“五官”呢?个人猜测为是“议郎”、“侍郎”、“中郎”、“郎中”、“外郎/散郎”。当然,也可能不是这样,但“五官中郎将”并非是由“五大夫”延展而来应可以肯定。
最后,郎官、大夫都是比秩,相关问题参见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一书。
比征东将军一类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