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反对青年读中国书”的争议
鲁迅给青年开书目:我以为要少或竟不看中国书
鲁迅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青年必读书
从来没有留心过,
所以现在说不出。
附注:
但我要趁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鲁迅真的反对读中国书吗
鲁迅真的反对读中国书吗,回答只能是不。
他自己就是读中国书长大的,他的学问也是读中国书得来的。平日买书,也是买中国书多。且看一九二五年他的书账:
共买书七十八种。其中中文书写,所涉又是中国事的四十八种。日文书,包括译成中文的日本书,二十五种。英文书一种。以百分比来说,中国书占65%,外国书占35%。若考虑到外国书一种是一册,而中国书一种常是数十册,比如这一年他买的《别下斋丛书》一种就四十本,《佚存丛书》一种就三十本,中国书占的比例还要更高些。
买了书总要看,就是不看也要翻翻的,就是不翻也是备览的。
怎么能说他不看中国书呢?
自己这样执著地看中国书,怎么能劝青年“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是不是他真的不给人开书目?
也不是。
有这样一件事,最能说明鲁迅是给人开书目的。许寿裳是鲁迅几十年不渝的好朋友,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
吾乡风俗,儿子上学,必定替他挑选一位品学兼优的做开蒙先生,给他认方块字,把笔写字,并在教本面上替他写姓名,希望他能够得到这位老师品学的熏陶和传授。一九一四年,我的长儿世瑛五岁,我便替他买了《文字蒙求》,敦请鲁迅做开蒙先生。鲁迅只给他认识二个方块字:一个是“天”字,一个是“人”字,和在书面上写了“许世瑛”三个字。我们想一想,这天人两字的含义实在广大得很,举凡一切现象(自然和人文),一切道德(天道和人道)都包括无遗了。后来,世瑛考入国立清华大学——本来打算读化学系,因为眼太近视,只得改读中国文学系,请教鲁迅应该看些什么书,他便开示了一张书单。(《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册第286—287页)
经查,许世瑛一九一○年出生,一九三○年秋考入清华大学。
也就是说,在说了青年不必读中国书数年之后,他就开出书单了。
还要注意,许世瑛恰恰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和胡适开书目的对象是一个学校。
据此我们只能说,鲁迅是给人开书目的。只给自己的好朋友的儿子开,不给别人开,更不肯开给那些愿意学习国学的青年看。
这就不厚道了。
现在再来看,鲁迅给这位中文系的清华学生开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书目。是不是全是些外国书?
下面是《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揭载的书目:
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
辛文房元人《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
严可均《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
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
丁福保《全上古……隋诗》(排印本。)
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
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是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
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文雅书局本,亦有石
印本。)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
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
《世说新语》 刘义庆(晋人清谈之状。)
《唐摭言》 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
《抱朴子外篇》 葛洪(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有单行本。)
《论衡》 王充(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
《今世说》 王(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
不妨跟胡适和梁启超的书目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胡适文存》第二集中,载有胡适和梁启超的书目,细细对照,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相同的。
鲁迅开的严可均《全上古……隋文》,全名应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没有“隋”文。胡适的书目里有此书。
鲁迅开的《全上古……隋诗》,是丁福保编的,胡适在“文学史之部”开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注明“丁福保编”,想来该是同一本书,只是书名稍异罢了。附带说一下,寒舍藏有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的《出版说明》中说,逯先生所依凭的是近人丁福保所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可见胡适开的书名是准确的,鲁迅开的书名只能说意思是明白的。不管全名叫什么,这本书里没有“隋”诗是真的。
吴荣光的《历代名人年谱》,胡适开的书目里有。
鲁迅开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胡适开的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只能说是一简一繁,不能说是两本书。梁启超开的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胡适同。
鲁迅开的《世说新语》,梁启超开的书目里有。
鲁迅开的《论衡》,胡适开的书目里有,梁启超开的书目里也有。
鲁迅开的《抱朴子》,胡适开的书目里有,梁启超开的书目里也有。
也就是说,鲁迅开的书目,和胡梁二人开的书目,并无质的不同。公道地说,鲁迅开的书是很精辟的,针对性很强,很适合一个刚上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的阅读量。而胡适的确实是太滥了,若说是针对广大青年学生,还是梁启超的好些,量不是很大,针对性也还不偏。
在“青年必读书”应答中,我们只能说鲁迅的心态不是很正常,多多少少,有意气用事的成分。
这种事不能开了头,一开了头就没法收拾了。回过头来反省的可能很小,只会越来越往极端里走。没办法,人生就是这么复杂,这么微妙。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喊了这么多年让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人民相信民主自由人权的国家,和刚刚在让人惊掉下巴的竭力嘶喊让世人反过来再相信文明冲突和战争威胁以及丛林法则的国家,为什么都是美国那个国家呢?告诉大家,因为不同的年代和条件下需要不同的骗术忽悠世人。为了攫取利益,西方的文化没有任何底线!西式价值观和西式丛林法则其实都是谎言。请多读国学多读我们的历史,那才是大道。很赞成李敖先生的观点,鲁迅就是一个只会骂人连自己的国家的话都不会说的人,我自己感觉鲁迅这个人竭力反对本民族文化,他就是当时的带路党。
我认为 任何一个人无所谓争议
而是一个观点值得大家来讨论
比如鲁迅的 阿Q 精神,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理解 评论
而不需要评论鲁迅 或者某一个人是否存在争议
还有楼上两位说的东西 我上小学 初中就都听过 也背过。。
还是大家自己动脑 好好考虑 仔细想想再说话。。
(在这里 我没否认任何东西 任何人 就是想说 假如你现在是第一次接触 知道鲁迅 第一次读他的文章 那么第一次得评价又是什么呢 )
他如果活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命运会是怎样?
解放后国家的某位很重要的领导人曾在上海的一次谈话中说,如果鲁迅还活着,要么他就永远闭嘴,要么就在监狱里别出来。
鲁迅的写作式样是否值得当今如此多的人去模仿?
李敖说,如果在80年前,那确实值得学,但是现在我们再去看鲁迅的文章,你觉得他写得好吗?他连中国话都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