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宝玉,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家住金陵,系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之子。他与贾宝玉有着相同的外貌和相似的性情,似为贾宝玉的镜中幻影,贾雨村将二人相提并论,评为正邪两赋人格的典型。
但他却有不一样的结局,中举后留在红尘凡间,娶李绮为妻,重振家业,似为贾宝玉另一种假设结局的诠释。如果说贾宝玉是曹雪芹自我人生理想化的产物,那么甄宝玉更接近曹雪芹本来面目。
《红楼梦》中的两个宝玉都以曹雪芹为原型,贾宝玉侧重虚构,甄宝玉侧重写实。
小说里甄府接驾四次,不是人人可以随便有的机会,像贾府、王府就只能接驾一次,现实中只有曹寅做了二十年江宁织造,才赶上了这场盛事,接驾四次 ;甄府比贾府有一二稍盛者,现实中曹家之显贵亦稍盛小说中的贾府;甄府在南京,更可以同曹家的繁华旧梦对等;甄府大姑娘和二姑娘嫁到北京,曹寅两个女儿也嫁到北京成为王妃。
甄府送给贾府的礼单上有上用妆缎、蟒缎、杂色缎、各色纱、宫绸及宫用各色缎纱绸绫这些高档丝织品,显示了曹家数十年织造生涯本色;甄府送给贾母八旬大寿的围屏上有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图案,对应甄士隐《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以及端午节打醮时在神前拈的第二本戏《满床笏》,用以感慨曹家盛衰。
甄宝玉父亲甄应嘉谐音“真应嘉”,表字友忠,官名“体仁”,在官场上“一味的真心待人,反倒招出事来” ,符合曹雪芹嗣父曹頫事实。
甄宝玉十四岁遭遇抄家,与雍正六年(1728)抄家时曹雪芹年龄相符。抄家后,甄府子孙流散,失去消息。现实中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后,同样孤立无援,连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都失去了保障,曹雪芹更是备尝艰辛。
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敦敏兄弟诗云“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提到曹雪芹初到北京的那几年一度勤奋读书,在科举仕途的正路上辛苦跋涉,并多方干谒朝中权贵,这些都与小说中的甄宝玉自述吻合。
二敦诗云“燕市狂歌悲遇合”,曹雪芹半世潦倒,蹉跎不遇,甄宝玉中举正是他在写作中为自己寻求到的一点慰藉。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中,贾府与江南甄家是世交,可是并没有写甄家有些什么人物。一直到《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才对甄家的人物略写一二。其中提到一个甄宝玉,提起甄宝玉,甄家的人说,甄宝玉从小淘气异常,也是跟着老太太,喜欢女孩儿服侍。
这不是和贾宝玉的性格很像么。并且当甄家的人一见贾宝玉,还以为甄宝玉进京来了呢。这是相貌长得像了。偏偏这甄家公子,小名儿也叫宝玉。这是第三样相同了。可以说甄宝玉和贾宝玉无论在性格、模样,还是名字方面都是相同。
读到这里不禁想,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即使是双胞胎,模样虽长得一样,但性格却不见得一样,还有名字也不一样。其实就连贾宝玉都不相信,他还和史湘云一起讨论了一番。
曹雪芹《红楼梦》中,一直用假语村言,还用贾,即假,作为姓氏。难道曹雪芹真是叫读者相信他所写的都是假的么。如果读者相信了,还真被曹雪芹骗过了。正如《红楼梦》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所写一样。曹雪芹告诉读者,要善于发觉假象背后的真相。
他还当心读者不能明白真相,因此写甄家,写甄宝玉。意在告诉读者,甄,即真,甄家的事情才是真的。甄府和贾府是世交,写贾府即是在写甄府。甄府即贾府的艺术原型,同理甄宝玉即贾宝玉的艺术原型。
因此贾宝玉才在长相、性格、名字等方面与甄宝玉一模一样。
贾宝玉是艺术世界中的人物,而甄宝玉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亦真亦假,真真假假,要从假中发现真。
但曹雪芹写甄宝玉还有另一层深意。读《红楼梦》,我们知道,在所有人中,最懂贾宝玉的人是林黛玉。可林黛玉也不一定懂贾宝玉的全部,也有不明白贾宝玉的地方。《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当贾宝玉看到贾蔷与龄官如此深情,从此之后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定分。
可林黛玉就没有明白当时的贾宝玉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生没有一个懂自己的知己,岂不是很无奈。因此曹雪芹才写了一个甄宝玉,他就如贾宝玉的影子一般,就连袭人都说:“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
甄宝玉才是那个真正懂贾宝玉的知己,史湘云不是说,如果贾宝玉被打了,可以去找甄宝玉么。找甄宝玉干什么?当然和他倾诉,难道会和一个不懂自己的人诉苦么。
其实曹雪芹是以史湘云和袭人所说之话,告诉我们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关系。甄宝玉会开导贾宝玉,因只有甄宝玉才真正懂得贾宝玉,只有影子会和我们形影不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甄宝玉
《红楼梦》一书最容易达成共识的一点,莫过于书中"反面着笔","背面敷粉","正话反说","名贬实褒,名褒实贬"等手法.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也.开篇以甄士隐,贾雨村最先出场,就暗合所谓"将真事隐去""用假雨村言,敷演出来"之意;正文大量隐晦曲折的象征,暗示,灯谜,诗谶等等,目的则是要将主旨含而不露地传达给读者,"真","假"等词句,也是作者的提示用语之一.书中还写到了"甄","贾"二府,两府中又各有一宝玉,而贾宝玉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人公,贾府是故事展开的主要舞台,以"真"对"假",其中隐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一望而知.
但是通读《红楼梦》前八十回,着笔于甄府,甄宝玉的笔墨确实不多,以至于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仅仅将甄宝玉作为贾宝玉的影子而写,虽与主人公非常相像,其神采风貌,喜怒哀乐却远远没有贾氏宝玉来得生动真切 .再加上后四十回一些不符合原著描写的误导,使得理解甄宝玉这个人物乃至理解曹雪芹的意图都有了较多困难与偏差.很多人认为,甄宝玉与贾宝玉童年时代宛若一人,成年后却貌似神离,一成了地主阶级的接班人,一成了封建势力的叛逆者.典型代表如护花主人的《甄宝玉赞》云:
"太上忘情,其次多情,其次任情,其下矫情,矫情而不可问矣.甄宝玉不能为太上之忘情,不失为其次之多情也.自经济文章之说中之,而矫情矣.则甄宝玉者,世俗之伟人而实贾宝玉之罪人也.……"
自护花主人之后,这种观点还是时时可见诸红学界著作中 ,但以笔者拙见,这其实是对原著的误解,误解主要来自后四十回的改写.阅读前八十回,我们有理由相信,甄宝玉与贾宝玉从外貌到内心乃至人生遭遇均十分相似,并将对贾宝玉产生重要影响.
甄宝玉最大的作用就是与小说当中的贾家的一种映射,而高鹗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完全曲解的曹雪芹的原意,实际上,甄宝玉到了最后应该也是下场很惨的,不是还没有到80回,甄家就已经被皇帝抄家了吗?实际上甄家就是贾家的缩影,而且甄宝玉应该是比贾宝玉顿悟的更加早的,到了最后,很有可能是甄宝玉让贾宝玉顿悟,悬崖撒手。
这很难说的,我记得以前看过的书上写,曹雪芹写甄宝玉是有寓意的, 甄意为真。可能以后贾宝玉会和甄宝玉发生交集。 现在对红楼梦研究还在继续,我也不敢妄言。
贾宝玉代表了作者的一种社会理想,而甄宝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