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totricham gloeoporioides Penz.
症状(图2-4)
图2-4 柑桔炭疽病
1.病枝、病叶 2.病果 3.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炭疽病主要为害幼苗、叶片、枝梢、果柄和果实,亦为害主干、大枝和花。
苗木在5—6月和9—10月多雨季节,离地面6—10cm处或嫁接口附近开始发病,病斑有酒糟味,腐烂,不规则,深褐色,流出黄豆大小的胶粒。严重时幼苗顶部叶片似开水烫过的青枯叶,最后不带叶柄脱落,苗木枯死,个别年份死苗20—30%,连作地更为严重。
叶片上的症状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病斑常于叶片停止生长而尚未老熟前出现。染病叶片自叶缘、叶尖或沿主脉发生淡青色或暗褐色如开水烫伤的小斑,以后迅速扩展成油渍状黄褐色,边缘不清晰,呈明显的圆形波状纹,有的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自内向外颜色逐渐加深。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有时有0.5—1mm左右的暗褐色纤细边缘,与健部区别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稍带粘性的小液点,有时排列成轮状。病叶很快腐烂脱落。病情扩展迅速,造成大面积的全株性落叶,严重时整株枯死。慢性型病斑多在老叶边缘或叶尖开始发生,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0.2—2cm,发病初期为淡黄褐色、浅灰褐色,边缘为深褐色,天气干燥时,最后发病中心褪为灰白色,有纤细的深褐色边缘,病健部分界明显。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稍突起、排列成同心轮纹状的黑色小点粒(分生孢子盘)。常发生在柑桔潜叶蛾、矢尖蚧为害的伤口部位,在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叶脱落较慢。
枝梢上的症状也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症状常发生于连续阴雨天气,刚抽生的嫩梢顶端3—10cm处突然发病,有如开水烫伤状,3—5天后病部凋萎,受害处产生桔红色小液点。慢性型症状多自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发生。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渐扩大为长梭形,病部扩展绕枝梢一周时,病梢便由上而下呈灰白色枯死,其上散生黑色小点粒。3年生以上的枝梢的病斑与1—2年生枝梢上的病斑相似,但因树皮色较深,病部不易察觉,如将皮层削开,可见皮部枯死和病部扩展范围。病枝的叶片往往卷缩干枯,经久不落。若病斑小或扩展慢,则随枝条的生长,病斑周围产生愈伤组织,在病皮干枯脱落后,病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梭形或长条形病疤。
大枝主干发病后,初期病斑不明显,待被害方位的叶片青枯,不带叶柄大量脱落时,病树皮变成褐色,腐烂,发出浓的酒糟味。病斑多为梭形或长椭圆形,条状或其他形状。小病斑长1—3cm,大病斑长1—2m。主干受害,上至树冠,下至根部的树皮均可腐烂发臭。病斑边缘较整齐,周围产生愈伤组织,病皮坏死干燥后,爆裂脱落,有的地方称为“爆皮病”。有的病部干枯后,病皮紧贴木质部,与健部交界处有裂缝,当病斑环绕主干或大枝后,大枝或全株枯死。
在花上,雌蕊首先受害,变褐色,后腐烂脱落。在阴雨天气,若腐烂的花朵落在当年生春梢嫩叶上,就会引起叶片染病。
果梗受害后初期褪绿呈淡黄色,后变褐色,逐渐干枯,流出胶质,呈“枯蒂”状,果实随即脱落,引起采前成熟果大量落果;有的果实失水干枯成僵果,悬挂树上。果梗发病后逐渐向春梢结果枝蔓延,长达2—10cm,导致春梢枯死。
在幼果直径1—1.5cm左右时,果面发生黄绿色或青褐色、稍凹陷不规则的病斑,周围的健果皮黄色,或迅速扩大至全果,一触即落。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霉状物及朱红色粘质小液点(分生孢子堆),其后病果干缩、变黑,成为僵果,高挂枝头或脱落。在成熟果上,病斑有干疤型和果腐型两种。不仅为害树上生长期的果实,亦为害贮藏运输中的柑果。在干燥条件下,果实病斑由黄褐色至栗褐色,在果蒂周围先发病,病状凹陷,皮革状,边缘清晰,一般不侵入囊瓣。成熟果被害后,一般仍能食用,酒糟味不浓,称为“干疤型”。果腐型常发生于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病斑深褐色,边缘整齐或不整齐,多从蒂部或近蒂部发生,迅速扩大,有时几个病斑联合在一起,最后全果腐烂,瓤瓣变褐色至黑色腐败,酒糟味浓,不堪食用。病果在树上或腐烂脱落,或失水干枯成僵果,挂留枝头。在潮湿条件下,同样产生朱红色小液点,或黑色小点粒。
病原
本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病菌病枝、叶的病斑上的分生孢子盘,一般无刚毛,叶和果的慢性病斑上的分生孢子盘有刚毛。病部的黑色小点粒和朱红色小液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盘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条件适宜时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直径为106.9—270μm,盘的四周常生有暗褐色不分枝,尖端透明或淡色的刚毛。刚毛稍弯曲,有1—2分隔,大小为40—160×2.5—4.2μm。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于分生孢子盘上,无色、单胞,圆柱形,不分隔,大小为9.8—29.4×2.2—4.9μm。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上,长圆形、椭圆形或圆形,有时稍弯曲。或一端稍细,无色、单胞,大小为8.4—18×4.5—6μm,内含1—2个油球。
病菌在6—37℃的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1—28℃,最低7—15℃,最高35—37℃;致死温时为65—66℃,10分钟。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易萌发,在4%桔叶煎汁或5%葡萄糖液中萌发最好。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2—27℃,萌发率高达87—99%;最低温度为6—9℃,萌发时间需4小时以上。
发生规律
炭疽病菌可为害芸香科柑桔亚科的甜橙、柑、桔、柚、香橼、柠檬、佛手、金柑等所有的种和品种,其中以甜橙、椪柑、红桔、蕉柑、温州蜜柑、年桔和柠檬受害最重。经检查,锦橙、脐橙、夏橙、柠檬和红桔等品种的成熟果实,100%带有炭疽病菌。其中果蒂带菌率20—96%;果洼带菌率20—95.7%;果脐带菌率20—90%;果皮带菌率12—92%。种子一般不带菌。柑桔植株100%带菌,各部位老叶带菌率1.6—96.5%,嫩叶带菌率1.8—100%,枝梢带菌率2.4—100%,花带菌率3.2—56.5%,花盘带菌率91.8%;幼果带菌率23.2—100%,树干表皮层带菌率5.7%。树干树皮里层一般不带菌。一年中柑桔植株各部位各时期都带菌。
柑桔炭疽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与由分生孢子萌发形成的附着胞在被害的病枝、病叶和病果组织上越冬,其中病枯枝梢是病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至翌年春,当温湿度适宜时,病组织中越冬的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至寄主组织表面,萌发后,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寄主,引致发病。本病主要以附着胞在叶面潜伏侵染。附着胞形成的条件以20℃为最适宜,10—35℃时都可形成,pH5—6,湿度100%,有水滴时更好。当枝、叶、果和树体生命力旺盛,生活力强时,难以形成;而在柑桔各器官和树体饥饿时易于形成。在叶表面的角质层和酯类物质上易形成。附着胞存活期长达6个月,耐高温,在60℃以上才引致死亡。抗药力强,对波尔多液、昇汞等表面消毒剂有抗性。
本病在春季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辗转传播。采果后病菌又以附着胞、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组织上越冬。本病在柑桔的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春梢萌发1个月(自剪时起),枝叶就已潜伏带菌,分离带菌率为4—73.3%,诱发的潜伏带菌率为33.3—100%。夏梢叶自剪枝前即已潜伏带菌,带菌率为6.7—100%。秋梢叶在叶身长2cm以上就潜伏带菌,且多发生于叶柄,带菌率10—50%。春季发病的叶片和枝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最多,并可持续不断产生,是后期再侵染和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柑桔各个部位带菌十分普遍,在植株生长期间,树体健壮时,病菌潜伏,不表现症状,一旦环境条件不利于桔树生长,植株的抵抗力下降,树势衰弱时,潜伏病菌就扩展致病。
炭疽病在高温多雨、低温潮湿和高温干旱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下为害严重。多数桔区在春梢生长后期开始发病,夏、秋梢期发病增多。
炭疽病菌是弱寄生菌,只有在植株衰弱、局部坏死、有伤口的情况下,才能为害。因此,炭疽病的发生流行和为害的轻重与树龄、树势、土壤质地、园地和树冠管理,其他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关系密切。栽培管理好的幼树和刚开花结果的壮年树,发病极少。生势壮旺的树病轻。老树、衰弱树、冻害树和遭干旱的树病重。生势衰弱的枝条、内膛枝、中下部的枝条及其上的果实,往往比健壮、外围、中上部的枝条及果实容易发病。土壤结构差、质地粘重、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或干旱严重的桔园发病重。施肥水平低,偏施氮肥,少施有机肥、绿肥、磷、钾肥的桔园,一般为害严重。及时剪除树上的干枯枝、病虫枝及通风透光良好的柑桔园病害轻。柑桔潜叶蛾、介壳虫、柑桔全爪螨、柑桔锈螨、天牛、根线虫、脚腐病等病虫发生严重的桔区,炭疽病也严重。总之凡是容易导致树势衰弱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该病的加重,而对增强树势的有利因素,都可能抑制或减轻此病为害。
本病在一年中的发生时期,因地区、气候而异。在四川东南部桔区,桔树全年带菌,叶片上的炭疽病多在2—6月发生,以5—6月最严重,2月和6月常造成大量落叶,严重时植株枯死。苗木和枝条在5—6月和9—10月为发病盛期。大枝和主干在2—3月或11—12月发病较多。果梗、“枯蒂”和腐果、僵果多在9—12月发生,常在11月引起采前大量落果。
在陕西汉中桔区,叶片于6月中、下旬零星发病,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为发病盛期,尤以树冠中、下部叶片发病较多,受害严重时,2—3月全树叶片落光。枝梢多在2—4月发病,3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发生盛期。大枝、主干多在5—6月发病。
在湖南长沙,当年生春梢叶片慢性发病,5月中、下旬为始期,7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为第一个发病盛期,11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为第二个发病高峰期。急性落叶,于2月下旬至6月下旬及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为全年落叶的高峰期。翌年2—3月为上年生春梢发病落叶的高峰期。
江西桔区,在1—4月低温潮湿环境下,炭疽病发病严重;6月下旬至8月间的高温干旱季节发病亦多。有的地区9月以后仍可大发生。
在福建全年均可发生,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春梢嫩叶的发病期,5月上、中旬是新梢及成叶发病盛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幼果严重发病期,7月下旬为果梗发病期,8月上旬至9月为“枯蒂”发生盛期。
在广东惠阳桔区,春季主要为害上年的秋梢叶和当年生春梢叶片,4月上、中旬是发病高峰期。在秋季主要为害果柄及衰弱的枝梢,8月下旬至9月初为发病高峰。10月至11月上旬是“枯蒂”、落果的高峰期。
一般嫩叶、嫩梢和幼果容易发病。侵入的病菌常潜伏在组织中,待感病组织衰弱时,病菌便进一步扩展,表现症状。随着植株各部分组织的成长,寄主抗病力也增强。相反,随植株组织的衰老,抗病力减弱而易发病。果实则往往在近成熟时或成熟期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
此病主要在栽培管理差、树势衰弱的老桔园和苗圃中发生严重。因此,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桔树的抵抗力的农业措施为基础,搞好田园卫生,减少病原为前提,适时喷药保护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方能收到满意的防治效果。
1.加强桔园的栽培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抵抗能力。
(1)增施有机肥和钾肥
在土壤瘠薄的红壤丘陵的桔园,要深翻改土,于4—6月和8—9月每株深施堆肥、厩肥、绿肥等共约100kg。成年椪柑园在果实膨大期及果柄炭疽病侵染高峰之前,每株施氯化钾0.25—0.5kg或草木灰10kg,可减少果梗炭疽病30%左右。全年每株施尿素1—1.5kg、氯化钾0.25—0.5kg、过磷酸钙0.5—1kg。根据柑桔树冠的大小、结果量的多少与生长发育的需要,分期施用。
(2)中耕培土,培养强大根群
土层浅薄、树势衰弱的桔园,在秋冬季节进行树盘培土,增厚土层。全年松土3—4次,开深穴施肥,培养深、广、密、匀的强大根群,以增强吸收养分的能力和抗病力。苗圃地雨后要浅中耕松土,使土壤疏松,植株长势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适时排灌
秋旱、伏旱、冬旱和春旱要及时灌溉,防旱保湿,特别在冬季和早春,由于炭疽病的为害引起大量落叶时,要及时灌水,增施速效肥,以减少落叶。在夏、秋雨季排水不良的土壤,要开沟排水,特别是苗圃地,雨季时要深沟高畦,雨后及时排除积水,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4)重剪衰弱枝
回缩树冠,露架更新,使桔园通风透光良好,减轻其为害。在夏、秋梢抽发前20天左右,短截修剪树冠中、上部外围没有结果的衰弱枝,局部更新枝序,促发健壮的枝梢。树冠已交叉郁闭的桔园,应采取重剪大枝,回缩树冠,露架更新,抽发健壮的新梢,使桔园通风透光良好。
(5)搞好桔园防冻和其他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搞好田园卫生,减少菌源
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枯枝叶、弱枝、交叉枝和过密枝等;扫除落叶、清除病枯枝和落果,集中烧毁,并结合其它病虫的防治,冬季喷一次波美0.8—1度石硫合剂,以减少在树体上的病原菌。为提高药效,可在药液中加入0.1%洗衣粉。
3.适时喷药保护
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历年发病的实际情况,确定喷药的时期和次数。一般在春、夏、秋梢嫩叶期各喷药1次。在幼果期和8—9月果实的生长发育期,每隔15—20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陕西汉中于9月下旬开始喷药,每20天1次,共2—3次。防治的指标是在桔类的树冠上,于3—5月间部分春梢的基枝(可以是上一年的秋梢或夏梢、春梢)叶片开始出现黄化,甚至有些当年生春梢和花、果呈现黄褐色、凋萎等,已在园内发生多点时,即为喷药防治的标志。药剂种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4000单位的农抗130—10浓缩液2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500—800倍液;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波美0.3度石硫合剂加0.1%洗衣粉;1∶1∶200式波尔多液。喷药时必须将药液均匀周到的喷在果梗、结果枝及结果母枝上。
4.防止果实贮藏期发病
在果实贮运前,注意清除病果,贮运期的温度最好保持在5—7℃,以防止炭疽病在贮运时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