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是这样的:道之所存,愚公不“愚”。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
从列子给人物的命名来看,愚公的“公”表示了尊重之意,是对人的敬称,而智叟的“叟”则是老头的意思,属于一般性的称呼,并且多含揶揄玩笑之意,这么一对比,高下立判,符合原著的原意,因为愚公移山的伟大事业终于成功,得到尊重,而智叟一事无成,惹人嘲讽。
第二点: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的名言。古人行事的最高准则是符合“大道”的要求,大道也是古人最高的社会理想,《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那么“大道”的“道”是不是离我们很远,存在于虚幻中呢?
很明显不是,大道就存在于我们身边,而愚公移山,恰好契合古人所倡导的“大道”,所以列子对他大加赞扬,因为移山的事业是“为公”,没有私心,文中的幼童“跳往助之”就是明证。
第三点:
愚公移山,工具简陋,却想搬走两座大山,在别人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自讨苦吃,而我的看法则是:旁人的不理解、讽刺挖苦反而铸成了愚公的“大道”,因为任何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绝对不会随随便便成功。
扩展资料:
神话传说
河南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王屋山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孙决心挖掉这座山。故事最后以移山取得了胜利,矛盾获得解决,作为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人们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他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民众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愚公移山在群众中还流传着各种变文,据调查,在河南济源王屋山一带,有“愚公村”、“愚公井”遗迹,并且在群众中流传着许多相关的传说,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
读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对我有很大的启示:做事情要有毅力,有恒心,坚韧不拔,意志坚定,认准目标持之以恒,才能排除万难,最终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