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想的,是先民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最朴素的解释,先民们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很多的现象都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他们以神话为形式幻想故事,创造出很多基于现实又远离现实的形象。或者说神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关于神的故事。神话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幻想的故事。
一、神话与文学的关系——神话是不完全的文学,是文学的特殊形态
1.神话的定义
对中国的神话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茅盾先生将神话定义为“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信以为真。”〔1〕
茅盾先生对神话的定义对于神话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从茅盾先生对于神话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提取出神话的一些的特点:流行于上古、内容荒唐无稽、先民们信以为真等等。但茅盾先生的定义比较大的方面是从神话的内容方面来看,似乎不把神话作为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马克思对于神话的定义。马克思说过“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会社会形态”。[ 2 ]
而我认为神话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虽然是朴素的、非自觉的,但是仍然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学形式。
神话流行于上古,是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先民口头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说到文学,神话是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神话,那么中国的文化将会苍白许多。
那么,作为文学的一部分,神话究竟具有多少文学的特质呢?
2.文学的定义
根据学术界对于文学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如下: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言语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的审美含义
审美的语言作品——通行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文学的艺术,通过形象再现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我认为文学就是——现实生活的诗意升华,是带着审美的目光改造过的现实生活。
3.神话在文学的范畴中有多大的一席之地
从这次些方面来衡量神话,我们可以看出神话既有某些文学的特性,又有某些异于一般文学定义的特殊方面,是一种朴素的、不成熟的文学样式。
第一、对于文学的文化含义,神话是一种口头流传的文学创作,说神话是文学创作,因为神话中塑造的人或者是神或一切泛灵的自然现象都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是生活中没有的,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幻想,超出了现有事物的具体形态而呈现出一种诡异的色彩。当然这是源于先民的无知和对未知世界的神秘的一种渴求,他们在寻求一个合理化的解释,于是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现实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将这些糅合成了神话,并且口耳相传,从这层含义上来判别,神话是50%的文学,因为神话的创作动机不是创造作品而大部分是为了解释————50%的文学,不完全文学。
第二、从审美含义上来看待神话,文学是要呈现出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点。那么从这里看,神话虽然没有富有独特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但是,神话包含了先民丰富的想象,并且虚构了像人面蛇身、一日而有七十变的女娲,鸟嘴肉翅、面目狰狞,擂鼓的雷神等等奇特的形象,并且将这些形象放在某个场景中为他们编造了许多神话,这些故事的情节就算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有创造性的,而且这些神话在传播的过程中依每个受众的审美喜好不断的被美化修饰,使神话逐渐远离它原先粗糙的样子,所以神话的创造和发展都是一种审美的活动,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是现民的精神世界对于现实物质世界的一种直观反映。但是,神话中的形象设计又是粗糙的,由于思维方式的不成熟,仅限于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给人带来美感的程度也不高,现民们创造神话的目的也是基于类似宗教信仰的思考。所以,从审美的含义来看,神话大约是——60%的文学。
第三,从各个方面综合来看,神话是不完全的文学,是文学中奇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部分具有文学的特性,但是又带有非自觉性和历史性,所以我们在研究神话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一点,既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看待它,也不能将神话的信息及思想全盘接收,这样才能正确发掘出神话的价值。
二 、从文学活动发生的的游戏说和唯美型神话看神话的美学价值
神话的起源与文学的起源,我相信是相伴的相交融的,难以一是一、二是二来分得清清楚楚的,甚至可以说神话的产生和发展根本上说就是文学活动的起源。特别在中国的远古神话当中可以体现,而且,这些远古神话后来也成了许多后人创作文学作品的经典素材,所以说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而现在我撇开大家谈论很多的文学活动劳动起源说和解释性神话而来探讨的是一个比较小的方面,也是往往会被大家忽略的一个方面,它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甚至经常被忽略——从文学活动发生的的游戏说和神话中的唯美型神话看神话的美学价值。
1.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研究的动机以及这个问题和上面的文学与神话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内在的关联性。
我们都知道,先民的认知水平与我们现在孩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说,现民的认知水平相当于孩童的智力水平的话,那么“万物皆有灵”和游戏探索心理对神话的发展研究就有很重要的意义了。
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不知道桌子椅子这些东西是没有痛感和生命的,于是他们会认为桌子椅子会疼,会相信太阳是一位老公公月亮是一位美丽的仙女,由此可以推断出现民们的想法应该也如此,他们对于未知世界和自然的力量非常诧异,对于在当时来说对他们强大很多的自然力和英雄人物的力量进行了自认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解释性的神话。
而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神话都是基于对例如开天辟地,宇宙起源等大问题的回答,还有一些神话的动机是诡异而有趣的,不是对三大哲学问题的回答而是为了求娱乐,那么这一部分的神话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它们也暗合了文学起源的游戏说观点,这也与神话和文学的关系息息相关。
2.什么是艺术起源的游戏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具有的特征就是无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艺术就是自由的游戏。[ 3 ]
席勒又在这个基础上将这一学说系统的继承并加以发挥,席勒认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或者说,创造了最广义的美。[4]
游戏说向我们展示了神话创作的另外一种原因就是,人们在闲暇的时候也会通过创作,来得到内模仿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是最纯粹的审美欣赏。所以,我们不能把神话的内容简简单单的归为解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还有就是娱乐性。
3.什么是唯美型的神话?
茅盾先生在他的《神话研究》中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唯美的神话。唯美的神话是相对于解释型神话来说的。茅盾先生认为唯美的神话起源于人人皆有的求娱乐的心理,为挽救实际生活的单调枯燥,他认为唯美神话的内容是奇诡有趣的,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去甚远,但是能够娱乐大众,能给人以愉悦感,靠的是这些神话的“美”,也就是这些“荒诞”的神话的美学价值所在。
茅盾还将神话依据题材的不同分为“历史的”和“传奇的”两类,所谓历史的就是以一件历史事实为底本,加上了热烈的情绪,表现的是神或者是民族英雄,表现先民与冥冥中的不可抗力做斗争,故事的结尾或悲壮或激励人心,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而所谓的传奇的神话则与历史的神话相反,是将一个“人物”作为骨架而不是一个历史事件,但是很多的事情都是作者捏造出来的,诙谐,奇诡,美妙,引人幻想,使人愉快等等,传奇的神话近乎喜剧。[ 5 ]
3.浅析文艺起源的游戏说与唯美型神话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理念
在我看来,唯美型的神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表达一种信念,表达一种与命运抗衡的精神,更是表达一种对与生存与劳动以外的思考,茅盾先生说那是为了调节生活的单调和乏味,我认为是为了表现一种思考一种进步。人类的脚步总在思考中一步步向前,而唯美型神话恰恰就是这种表现,无论是历史型的还是传奇型的唯美神话都是一种不同于解释型神话的创新。
解释神话是为了释疑,而且是用一种的愚昧来解释另外一种的无知,事实上解释型神话在很大程度上还反映出对自然的一种屈服,而大量的唯美型神话则是一种抗争,一种生活的调侃甚至通过塑造一些稀奇古怪的形象来自语自乐,来表达自己对与英雄人物对于人力的一种推崇和探索。
无论是游戏起源说还是唯美型神话都能够给人以美感,是一中劳动之余的精力宣泄,是一种思想的驰骋,在文学价值上是很高的,如果说解释型神话对于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那么唯美型神话对于文学研究的价值更大。
三、中国远古唯美型神话的研究和文学价值分析
关于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唯美神话,本身由于中国神话的零散分布的特点而显得更加难以归纳和总结,他们很大部分又是依附于解释神话的。在这里我就先列举其中的一两例来加以研究。
洛神的故事为我们所熟知,在《离骚》中就有: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本音“觅”,此处通“伏”)妃之所在;
解佩【“镶”,“纟”旁】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左“纟”,右繁体“画”】(音“画”)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这一段话讲述的就是洛神的故事,它讲述的是洛神的爱情,他说宓妃虽然美好,但是骄傲淫游,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关于洛神的神话是带有很多的恋爱成分在里面的,但是以屈原引用她来比喻自己。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将洛神的神话看成是对爱情的自由的追求,看成是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看成是对于孕育中的礼乐制度的一种排斥。
神话与文学之间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神话也还有很多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去探求。总的来说,神话在中国文学的价值是很大的,虽然它只是不完全的文学,缺课一体现出文学的很多特性和特质,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神话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
¬¬¬
注释:
〔1〕 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3页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13页
〔3〕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5 ] 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