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两位的差不多,最简单的就是运用MOV赋值的,再用DJNZ递减的方式,计算出每条指令执行时间,再加上循环字数,延时时间按照你自己的时间编写循环次数和赋值大小;另外,你也可以用定时器编写,计算好你的延时时间,当时间达到时输出高电平,作为中断信号,返回主程序,执行设定延时后的目标程序。
汇编和C各有好处,就我个人而言,浮点数的计算最好用C编,汇编不好解决,而且需要的很多代码,C很容易就可以实现!
呵呵,我大概给你说说吧,例如MOV指令,执行这条指令需要一个机器周期。DJNZ指令,执行这条指令需要2个机器周期。(一机器周期=1微秒)。
你要是用定时器工作的话需要先定义一下TMOD
TH
TL的数值
这个就用到晶振了了。要先看多少晶振,假如6MHZ,就用12除6,得出来的是2毫秒。在利用计算公式算出你需要的延时时间。(计算公式我没记住。呵呵,你可以在书上看看,应该有的)
DEL1S:MOV
R7
,#10
D1:
MOV
R6,#200
D2:
MOV
R5
,#250
DJNZ
R5,$
DJNZ
R6,D2
DJNZ
R7,D1
RET
说明:1、如果不使用R5、R6、R7可以用别的单元替换,比如换成30H、31H、32H等等
2、这个程序是12M时钟,如果时钟不同,要修改数值。如6M时钟,要把MOV
R7,#10
修改成:MOV
R7,#5
假定晶振是12M的
CPU
AT89X51
MOV
R0,#10
这条是1us
(一个机器周期)执行1次
1us
DJNZ
R0,$
这条是两us(两个机器周期)执行10次*2=20us
一共
1us+20us=21us
也就是
总的时间=1us+2*r0(us)
单片机汇编实现延迟的程序代码:
DELAY:
MOV
R7,#250
;
D1:
MOV
R6,#250
;
D2:
DJNZ
R6,D2
;
DJNZ
R7,D1
;
RET
冒号前面的“DELAY”、“D1”、“D2”为语句行的名字,是为了程序的条件语句跳转用的,分号后面为注释,计算机执行时将过滤掉这些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代码长度,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