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行——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西汉王朝的骠骑将军、大司马,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常胜将领。
英雄不问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结晶,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
然而奇迹降临在这个家庭。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
——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成为真正的“龙城飞将”。
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横空出世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象其它的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再三请战,卫青便给了他八百骑兵。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率领着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则全身而返。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战神无敌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用兵天份啧啧称奇,也许是为了再试探一次霍去病的天赋和勇气,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年统帅霍去病不孚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且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
在这场战斗中,霍去病和他的部下迎战以逸待劳的匈奴军队,完完全全是以从上到下都视死如归的决心奋勇拼杀。
最终,霍去病取得了酷烈的胜利,一万精兵仅有三千人回师长安。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死于战阵,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做了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
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
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在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
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
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
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
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7),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
在深入漠此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
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
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尔加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
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将军大司马。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大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
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吴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
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附
李白 《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天可汗——李世民
他自少年时便已是一代英雄,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他十七岁便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十九岁便开设文学馆,文采风流。他是真正使得唐朝武功辉煌、文华灿烂的那个人。由于他是中华帝王,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才是盛世唐朝的第一勇将、第一智囊、第一才子。
他就是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少年壮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妻子窦氏的次子,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据说在他四岁这年,有个书生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弱冠之年就能够济世安民。”李渊便采用书生的话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必深究,然而逐渐长大的李世民却果然很快就显露出了他超凡脱俗的才华谋略。
公元615年(隋大业十一年)八月,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困在雁门。情势万分危急。无奈之下,隋炀帝派人将诏书缚于木上,投入汾水,这才传出消息,在全国招募勤王之师。十六岁的李世民毫不犹豫地也加入了救驾的队伍里。
刚开始的时候,军队一时还没能集结足够数量,显得敌众我寡。李世民便向屯卫将军卫定兴进言,要想法迷惑突厥,使他们以为隋军数量巨大。“必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果然使得突厥军队摸不清虚实,看着增援部队从眼前驰过,却不敢进攻。
雁门之战是李世民有生以来第一次正式参与军阵,而他的军事天才和谋略也在此战中初露头角。
两年后(公元617),李渊就任太原留守,十八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了太原。当时的隋王朝各地战火纷起,不久就有一支军队来攻打太原。李渊率部出击,深陷敌阵。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飞骑冲入万军阵中与父亲会合,父子合力而最终突围而出。
这时的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李世民审时度势,广交各路英豪,所有结识他的人无不愿为他效死。就在这时,他的密友之一晋阳县令刘文静因事牵连入狱,李世民借探监之机,与刘文静商议起兵的计划。随后,他将计划转告父亲的好友裴寂,通过一番商议,李渊于当年五月将身在河东的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和女儿召回,举兵起事。
初封秦王
起兵之后,二十八岁的李建成任左领军大都督,十八岁的李世民任右领军大都督,互相配合作战。而战功最显赫、才智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非李世民莫属。
当大军西进至贾胡堡时,遇到了隋军的抵抗,很长时间攻不下来,又遇到久雨断粮。李渊便与裴寂商议,想要退兵回太原,日后再做打算。
李世民听到退兵的命令,立即反对,说:“我们的本意是兴兵以救苍生,因此必须一鼓作气入都城以号令天下,如今遇到小困难就打退堂鼓,很可能会使跟着我们的各路豪杰与我们分道扬镳。而且仅以占有太原一地为满足的话,怎么配称义军,与各地割据的乱贼有什么区别!何以自全!”
李渊不听,催着退兵。李世民便找来大哥建成,站在大帐外痛哭失声,声闻帐内。李渊没想到打起仗来不怕死的儿子居然会哭,十分意外,连忙询问原因。
李世民回答道:“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渊终于恍然大悟,立即打消了退兵的念头。
雨停之后,李世民首先请命出阵,带着几个骑兵冒险到城下用计激怒城中守将,诱使守军出战。出战后的隋军疾奔李渊与建成所部的城东而非李世民与柴绍所部的城南,李建成在混乱中坠马,士卒都纷纷退却。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自城南亲率二骑领先驰援,在他的表率之下,将士们奋力冲杀,隋军没料到会有这样的变化,很快反胜为败,唐军顺利地夺下了这关键的一战。
随后,李世民又再次向李渊建议入关,取永丰仓赈济穷苦百姓。李渊经此一役,对次子的军事天才已经十分信服,立即采纳。
随后,李世民率先锋部队平定渭北,一路势如破竹。在所有的战斗中,他都亲自上阵,而且担负最危险的冲锋任务,经常是轻骑数人便深入敌阵,与如今动作大片里的孤胆英雄没有两样。而且他礼贤下士,对部下推心置腹。并且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
很快少年李世民的威名大振,所到之处,各地官吏、平民、豪强、好汉都纷纷举家主动投奔,以至于日以千计。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唐军攻克长安,李渊扶立杨广之孙杨侑为隋恭帝,改年号义宁。李世民因军功受封秦国公。此时距当初起兵,不过一年半的时间,李世民刚十九岁。
几个月后,隋恭帝“禅位”于李渊,唐王朝正式建立,年号武德。李世民进封秦王。
秦王破阵
武德元年(公元618)三月,甘肃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举兵十万进犯关中,李世民率部出击,在战役中他巧用谋略,在实战中又亲率左右数十骑领先冲入敌阵,唐军士气顿时大振,薛仁杲大败投降。
武德二年(公元619)十月,山西人刘武周叛乱。这次叛乱势头极猛,李元吉、裴寂等人先后率部征讨,都被打败,刘军很快就几乎占领了河东全境,直逼关中。唐高祖李渊看见这个势头,便准备放弃河东,死守潼关。在这个时候,又是李世民挺身而出,主动率兵三万在寒冷的十一月渡过黄河出战。很快便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打得落花流水。
在战斗中,由于他和精兵部队推进速度过快,大部队和粮草根本追不上,谋士刘宏基拉着他的马苦苦哀求他暂停休息,他拒绝说:“吾竭忠殉国,岂顾身乎!”说完,他又率部追赶敌军,一昼夜奔袭二百余里,途中大小战数十合,二日不食、三日不解甲,军中仅剩的一头羊也坚持和将士分食。最终在山西介休找到了宋金刚的主力部队并立即发动攻击,一天之内就连续突破对方的八道防线、歼敌过万。第二天,宋金刚组织的第九道关也被李世民突破,歼敌三千。李世民不要命的打法使部下也奋勇无比,完全就成了一支敢死队。这样的气势使得整个宋金刚部都被震住了,士气何止是低落,简直是崩溃,以逸待劳的十万大军居然就这样被李世民所率的几千劳饿之军打得不成模样。
当他和他的军队如同天降奇兵出现在浩州城外的时候,浩州行军总管樊伯通、张德政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李世民脱去甲胄露出面貌,城中所有的人顿时喜极而泣。而此时部将才告诉浩州城内军民,秦王李世民是空腹取得大捷的,因此已是两天没有进食了。
然而就在李世民追击刘武周的同时,另一支有意逐鹿天下的军队却趁势而起。这就是扶立了越王杨侗为皇泰帝的洛阳王世充。王世充曾战胜瓦岗军,迫使李密投奔李渊,还在这一过程中收罗了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单雄信等名将。他趁着李世民决战刘武周的时机对关中用兵,唐军节节败退,最后只保住了函谷关内的土地。
不过,王世充其人没有胸怀气魄,不但迷信神巫,还任人唯亲。因此,就在武德二年闰二月,他与唐军交战于九曲,两军对阵的时候,秦叔宝和程咬金却突然率着几十骑亲信越队而出,向王世充行礼后说:“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彬彬有礼地说完,几十人便拨转马头,当众驰入唐军阵中去了。同年七月,也是瓦岗军出身的罗士信(罗成?)也由王世充军中投奔唐军。
秦叔宝和程咬金、罗士信归附唐军之后,立即被拨入秦王府,成为李世民的部属并加入对刘武周的战斗。李世民对他们格外重用,还将秦叔宝和程咬金任命为担任自己秦王府亲骑兵玄甲卫队的首领,当李世民亲自冲锋在前的时候,他们便紧随左右,主属同为敢死队,成为唐朝军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武德三年(公元620)四月,李世民歼灭了刘武周的军队,收复河东全境。
武德三年七月,刚刚结束征刘之战的李世民没有多松一口气,便率三万军出关,攻打已经自立为郑皇帝的王世充。
两军对阵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并不占优势。七月,他率数十骑亲往挑战,结果陷入百十倍于己的敌军重围。看见如此敌众之势,李世民左右身经百战的亲信们都不禁露出畏惧之色。李世民遂命众人撤退,自己留下殿后。王世充又派单雄信带着数百骑追击。落单的李世民毫无惧色,箭无虚发,追兵无不应声而倒。结果他不但全身而返,还擒到了大将燕颀。
类似的事情在两个月后又发生了。九月,李世民带着五百骑亲兵勘查地形,不料与王世充部万余人狭路相逢。这一场人数悬殊的战斗,结果是令人掉眼镜的:李世民和他的五百轻兵杀敌三千余人,获大将陈智略,王世充亏了马快才只身逃脱。
李世民如此耀眼的威名声望不用说也使得诸将士心驰神往,因此战争刚开始三个月,王世充属下就有不少人投奔李世民:张公瑾、邓州、田瓒、时德睿、张镇周、郭庆、魏陆、王要汉。跟着他们一起归属唐军的州县就有数十之多。
王世充见唐军势不可挡,只得派人向夏王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于武德四年初发兵十万(号称三十万)驰援。而在此之前,唐军与夏军对阵之时多数都讨不了好去。因此得知这个消息,包括屈突通在内的唐军名将都觉得难以抵敌,纷纷提议退兵。李世民却做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留李元吉屈突通围攻洛阳,自己率精骑兵3500人,抢在窦建德之前赶往虎牢关,与窦建德对决。
当李世民带着自己的亲兵部队不眠不休昼夜兼程,终于在一天之后赶到虎牢关。而这时,窦建德的大部队离此地已不足三十里。
休息一夜之后,李世民立即带着五百骑兵出关挑战。一路上,他分兵给秦叔宝和程咬金沿途设伏,自己最后只和尉迟敬德带四人前往夏军大营。得到消息的夏军立即派出五千多骑兵追击,看见少年秦王只带这样几个亲信,他们既怕有埋伏又舍不得放掉这样的机会,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就这样一路引诱着这支骑兵到了五百唐军的埋伏圈里。秦叔宝和程咬金立即动手,本就被李世民一路引得心里发虚的夏军顿时阵脚大乱,损了三百余人,大将殷秋、石瓒也成了俘虏。
经此一战,夏军不敢再轻易出阵,两支力量悬殊的军队居然就这样在虎牢关对恃了一个月。犹豫的窦建德便有了想要转攻山西的念头。这就逼使李世民不得不改变“守关”的念头,而是要设法击败夏军了。
三千五百人怎么击败十万人?
五月一日,李世民派人将千匹战马送出关外放牧,造成“骑兵无马”的假象,诱使本想转战山西的窦建德出战。窦建德果然于次日列阵于虎牢关前,想要攻下虎牢。谁知李世民麾下勇将如云,夏军的头一场小规模挑战就触了霉头:只因为李世民对夏将王琬的青骢马赞不绝口,尉迟敬德便不由分说地冲了出来,不但立即活捉王琬,还将马也牵了回去。
正当夏军对这一幕目瞪口呆的时候,中午时分李世民又派宇文士及率三百骑孤军冲击。窦建德认为有机可乘,便派出数千精锐骑兵远追。结果正中李世民之计,他令众将带其余三千唐军精锐尽数冲进正在吃饭开会的夏营。窦建德和他的十万大军怎么也想不到居然会有人拿三千人来冲十万人这样的事,没有做任何准备,顿时乱成一团。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窦建德被唐将白士让和杨武威活捉,战斗就此宣告结束。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以三千五百人战胜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获虏五万余人。
二十二岁的李世民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洛阳城里苦苦等待夏军的王世充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盼到的居然是被唐军押解而来的窦建德。他只得开城投降。
开创盛唐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军凯旋,亲披黄金甲、带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陈前后部鼓吹,将隋郑夏三朝器物辇辂献享于太庙。喜出望外的高祖李渊于十月将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位于王公之上,可用皇帝级别的衮冕、鼓吹、仪仗。
暂别战场的李世民重拾经籍文学,开设文学馆广招饱学之士,以杜如晦为首的“十八学士”都于此时加入秦王府。李世民与这些饱学宿儒诗咏唱和,他的文学造诣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全唐诗》称他“诗笔草隶,卓越前古”“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武双绝的李世民渐渐成为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钉,由于“功高震主”,百姓归心,天下齐歌“秦王破阵乐”,以至于曾经许诺要让李世民继位的李渊都在屡次摇摆后开始对他猜忌起来。武德九年,李渊下令将程咬金调离京城任康州刺史,在程咬金抗命不从之后,又下令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随李元吉出征突厥,以此离散李世民的实力,达到最终的目的。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被父亲和兄弟逼到绝路上的李世民终于在部属的催促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二十七岁的李世民成为大唐王朝的皇帝。
登基十几天后,突厥颉利可汗想要趁唐王朝更替之机入侵,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大败突厥。几天后,不死心的颉利又率军进逼,直抵渭水便桥。李世民得知消息怒不可遏,在唐军出发之前便先行带着房玄龄等六人骑马先行抵达渭河,隔河与颉利相会并对他加以斥责。不久唐军陆续抵达,颉利可汗既见李世民凛然无惧,又见唐军严整,不禁大惧请和。第二天,李世民再次亲抵便桥,与颉利可汗设盟,突厥退兵。返回的颉利可汗越想越是害怕,立刻又派人送来三千骏马、万头肥羊示好。李世民拒绝接受突厥的礼物,下令他必须立即归还历年掳掠的大唐子民。
从此后,李世民正式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二年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文治武功、人品仁达都无比卓越的帝王,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对外则兵威所向无敌,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对内则政治清明,海纳百川,没有种族宗教之分。文学技艺更是异采纷呈。他创立弘文馆,令皇族和高官子弟入学,使学风大盛。唐诗至今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而唐代诗文气度磅礴,世人皆以保国从军为己任的文风,更是旷古未有,绝非后世文人墨客可比。而这样的风气,毫无疑问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元630年三月,西域及北疆各部各族首领齐聚长安,提出要尊奉三十一岁的李世民为各族共同的首领。从此以后,李世民不但是唐王朝的太宗,更是周边各族各国的共同首领“天可汗”。
直到今天,大唐盛世、贞观君臣,仍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灿烂骄傲的记忆。而李世民,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附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幸武功庆善宫 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枇。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舞阳为副。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1.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乡场上还剩下一副肉案,卖狗肉的屠夫靠在油乎乎的椅子上打盹,几只苍蝇在他满是络腮胡子的脸上爬来爬去。他脸部的肌肉因为酥痒不时抽动几下。不远处,几条野狗吐出腥红的舌头向这边张望,炎热的天气使它们无处觅食,它们正试图靠近肉案弄点同伴的肉解馋。前面的官道上,大队人马疾驰而过,扬起的漫天尘埃把一轮血红的夕阳遮掩得灰朦朦的。秦王的军队节节胜利,已快挺进到易水,燕国的处境如瓮中之鳖,不过对这些老百姓早已习以为常了,谈论战争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话题,一天不说心里反而不踏实,就像身上有牛皮癣的人不搔痒痒反而不舒服一样。
秦舞阳牵着牛从河边过来,腰间的巴篓沉甸甸的,装满了鱼,螃蟹,河螺。这个下午舞阳过得十分开心。他一直和几个孩子在河里一边戏水一边摸鱼,清凉的河水不但驱散了暑热还带来不小的收获,几个孩子都无偿的把自己所获得的东西给了舞阳。舞阳心里有些过意不去,说:你们也拿些回去吧。几个孩子摇摇头,其中一个说:舞阳哥,以后我们都听你的。舞阳便笑了,露出发黄的牙齿。走到乡场上的时候,舞阳在肉案边停了下来,几只狗一轰而散,地上的骨头还未啃得十分干净。舞阳蹑手蹑脚地绕到屠夫身边,弯腰在路边扯了一根青草搔他耳朵。屠夫嗯了一下,呼噜声异峰突起,然后很响地打了一个喷嚏,醒了。舞阳一闪身蹲了下去。见身边没人,屠夫打了个哈欠又要睡去。舞阳凑近屠夫耳朵,很响地喊了一地声:尤胖子,你还没有睡醒啊,天都黑尽了!尤胖子浑身一个激凌,睁眼见是舞阳脸上便绽开了灿烂的笑,说:是舞阳兄弟啊,吓了我一大跳!舞阳问:胖子,这么晚了肉还没卖完?没啦,想吃拿点回去?我不占你便宜,拿这个给你换怎么样?舞阳拍了拍巴篓。尤胖子摇了摇头说:不用,不用,看中哪块你拿哪块就是了。尤胖子对一年前的一幕仍心有余悸。那天,舞阳打了几只鸟拿去跟余屠夫换狗肉,余屠夫死活不肯。舞阳把鸟往肉案上一扔说:我天上飞的换你地上跑的,你凭什么不换?余屠夫平时吆五喝六惯了的,哪能容一个十二三岁的毛头小子在面前张狂,于是顺手抄起砍刀猛地扎在肉案上,满脸横肉拧出冷笑说:你问它同意不同意?我不问它,只问你。话音刚落,一把雪亮的匕首就抵在了余屠夫的脖子上,余屠夫嘿嘿一笑说:舞阳兄弟,有话好说,暗地里却伸手去拔砍刀。刀刚拿在手上,舞阳用力一抹,一股殷红的血就喷射出来,余屠夫脖子一歪,再也没动弹过。周围的吓得目瞪口呆,而舞阳在余屠夫身上拭干匕首上的血迹,旁若无人的走了。从此舞阳的名声大振,人见了都让他三分。今天舞阳要用鱼和尤胖子换狗肉,尤胖子哪敢要他的鱼,提刀砍了一肘肉递给舞阳。舞阳冷着脸,把巴篓里的东西倒了一半在肉案上,说:我说换就换,还占你便宜不成?尤胖子愣愣地看着舞阳牵着牛消失在暮色里,站在那儿半天回不过神来。
舞阳进院子的时候,秦老汉正把几只鸡赶进鸡笼里。舞阳扬了扬手上的狗肉说:爹,今晚喝酒。秦老汉闷闷地应了一声:喝酒,嗯,喝酒。秦老汉现在对这个儿子已有几分怕了,尽管他还是十分孝顺。秦老汉说:给你妈做吧。不一会儿,舞阳的母亲就张罗出一桌子热气腾腾的菜,舞阳掏出匕首,把狗肉切了分给爹娘,自己拿起一根骨头啃着。几杯洒下肚,秦老汉望着吃得满嘴油腻的儿子说:今天官兵来过。舞阳一抹嘴说:官兵来干什么?说是来找你的,我估摸是抓丁的,燕国和秦国迟早都要打起来,你还是躲一躲吧。躲,往哪里躲?现在到处都在打仗。打仗好,我正手痒呢。舞阳,能躲一天是一天,我们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怎么办呢?娘说这话的时候声音发颤。舞阳说:娘,你放心,我还想砍了秦王的头请功呢,我不会有事的。吃罢晚饭,舞阳搬了椅子到院子里乘凉。血红的月亮从东边升起来,勾勒出黑黝黝的山的背脊。爹一边焐了些柴草熏蚊子一边望着月亮说:又是红月亮,这世事不知要乱到什么时候。舞阳说:乱才好,乱世出英雄。你懂个……,后面的屁字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爹无奈地摇了摇头,进屋帮娘收拾东西去了。有风从山间吹过来,院子一下子凉爽了许多,舞阳很快就睡着了,今天他实在太累了。
2.天还没大亮,舞阳就被一阵争吵声惊醒。他揉了揉腥忪的睡眼,见爹张开双臂把两个士兵拦在篱笆外,两个士兵正焦急地解释些什么。舞阳伸了个懒腰,走过去问:谁啊,大清早的嚷嚷什么!秦老汉笑着说:外甥,你这么早就起来了?舞阳惊讶地看着爹,秦老汉连忙给他递眼色。舞阳说:怕什么,他们还能吃了我?两个士兵相互对望了一眼说:你就是秦舞阳吧?说着,两个人就要往里挤,秦老汉伸开双手拦在门口,像一个瘦瘦的倔强的十字。让他们进来吧。舞阳轻松地说,两眼向上翻着,露出大片眼白。两个兵士进到屋里,将手里的口袋放在桌上,口袋里发出很悦耳的金属碰撞之声,秦老汉的表情一下子柔和了许多。高个子士兵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双手递给舞阳说,这是我们公子给你的。你们公子是谁?舞阳接过信,问。你看了就知道了。说这话的时候,小个子士兵四下打量了一下房间,满脸困惑的表情。舞阳拆开信,里面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用朱砂写着几行红字。舞阳看了一会儿问,都写的什么啊,像蝌蚪似的。高个子士兵笑着说:勇士,我给你念念吧。高个子大声念起来:秦舞阳足下,久闻足下大名,鄙人仰慕之至。欲迎足下至左右朝暮侍候,共商大计,不知尊意以为如何?燕太子丹顿首。听完,舞阳问燕子丹是谁,是不是燕王的儿子。瘦个子兵说正是。他找我怎么不亲自来,派你们俩个人来。太子国事缠身,不能亲自躬迎足下。高个子不再称勇士,改称足下。既然是太子相请,哪有不去之理?秦老汉说,一脸灿烂的笑。什么时候动身?舞阳不知爹何以如此高兴,漫不经心地问。收拾好了马上就走。车在外面等着啦。高个子兵指了指桌上的口袋说,这是太子的意思,还请秦老伯收下。秦老汉说:多事之秋为国出力是份内之事,哪敢让太子破费。舞阳,快去叫你娘收拾收拾。这么说着,却解开口袋,取出一枚钱币拿在手里仔细端详。
3.到了燕国都城,舞阳被安排在国宾馆住下。国宾馆远没有乡下好玩,森严的卫兵像木头一样把守在门口,漂亮的侍女幽灵一般地来往穿梭,唯一值得留恋的是每天可以吃到上好的饭菜。住了一段时间,舞阳就变得极不耐烦了,他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不过无论怎样责骂,那些侍女都垂手低眉地站在一边一声不吭。有一次舞阳终于忍不住高声咆哮起来:我要杀了太子丹!喊声惊动了侍卫,也很快传到太子丹耳朵里。舞阳第一次见到了太子丹。太子丹一进门就跪拜在地,然后慢慢地抬起头来,舞阳看见一张阴郁的年轻人的脸。舞阳生气地问:你找我来,又把我关在这里不理我,到底是什么意思?太子丹愧疚地说:怠慢壮士,还请见谅。你说话不要文绉绉的,我是乡下人听不懂,说吧,你有什么事?舞阳玩弄着手中心爱的弹弓,问。小孩子不得放肆,太子来了还不快行礼,身边的士兵很有些忿忿不平地说。你们都退下吧,太子丹挥挥手。待士兵都退下了,太子丹走过来挨着舞阳坐下,流着泪给他讲述了自己与秦王之间的恩怨是非。舞阳听完不解地问,你就是为了这些要刺杀秦王?太子丹悲愤地说:迟早有一天要进攻燕国统一天下,到时候我们都将成为亡国之徒。舞阳问:一统天下有什么不好?现在一家占一块地盘,你争我杀,还不如一统的好。秦舞阳,你怎么连一点国恨家仇都没有?我是燕国的太子,我的仇就是燕国的仇。你山野玩童,我待你如上宾,你竟不知天高地厚,胡言乱语,该当何罪?太子丹腾地站起身,脸色因为愤怒而扭曲变形了。舞阳吓得瞠目结舌,手里的弹弓一下子掉到了地上。几个手持兵器的士兵听到动静立即冲了进来,等待太子丹的命令。舞阳很快恢复了镇静,他弯腰拾起弹弓,说:我不想做的事没有谁能强迫我做,我要回乡下。太子丹不觉被眼前这个淘气而倔强的孩子逗乐了,示意卫兵退下。太子丹走过去,拍着舞阳的肩膀说:舞阳,我很喜欢你这种敢说敢做的性格,不过,刺杀秦王是天下大事,你还太小,担当不起,再说秦王比我凶狠多了,你见了肯定会怕得发抖,我还是送你回乡下吧。秦王又没有三头六臂,我怕什么!我偏要去见秦王,舞阳很不服气地说。太子丹意味深长地笑道:我再考虑考虑。望着太子丹远去的背影,舞阳突然变得焦躁起来。
4.前方传来的消息越来越使太子丹心急如焚,他知道再不下手一切都来不及了。然而荆轲依旧每天喝酒狂歌,迟迟不见有行动的迹象。太子丹怀疑过度的酒色之乐可能已淘虚了荆轲的身子也消磨了他的意志,但事已至此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让太子丹高兴的是对秦舞阳的试探已心中有数,这个小孩经他一激果然跃跃欲试。他本想用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现在只有拿这张牌去刺一下荆轲了。荆轲虽不像秦舞阳那样单纯,但到底是血性男儿,听了太子丹的一番话不觉气愤交加,说:荆轲受太子之托,蒙太子之恩,定当效犬马之劳。如今既然太子催促,荆轲请行矣。只是荆轲要等的人一直没来,成败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说完,荆轲不觉泪流满面。太子丹说:壮士不必多虑,我已为壮士寻了一个好帮手,此人名叫秦舞阳,勇猛异常,十三岁就杀过人。太子丹示意秦舞阳过来,荆轲看了看秦舞阳,笑道:乡野玩童,怎能当此大任,太子做事过于草率了。太子丹面露不悦之色说:我意已决,壮士快请上路吧。秦舞阳说:我以为你真是个壮士,其实不过是个懦夫。荆轲斜了秦舞阳一眼,突然仰天长啸:我命休矣!太子丹不再理采荆轲,径直拂袖而去。
5.随着出发日期的一天天临近,秦舞阳心中愈发莫明的兴奋。他一遍遍地观看挂在墙上的秦王的画像,但无论如何也激不起一丝一毫的仇恨来。不过一想到很快就要见到这位横扫天下的男人,秦舞阳又有几分害怕。万一没有刺死秦王怎么办?就是刺死了秦王又能逃得掉吗?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都可能要死。秦舞阳并不怕死,他觉得死其实和睡着了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死了就再也见不到父母了,还有那些小伙伴,当然也玩不成他心爱的弹弓了。
时令已是隆冬,到处一片冷漠萧条。有几乘插着魏国旗号的车盖在原野上疾驰,很快就来到了易水边。冬天的易水冷若冰霜,像一条冬眠的蛇一样蜷伏在中原大地上。太子丹走下车来,扶住荆轲,秦舞阳抱着一个锦缎包裹着的盒子,里面装着樊期的头,高渐离跟在后面,腋下夹着他心爱的筑(一种弹奏乐器)。太子紧紧握住荆轲的手说:壮士,燕国的命运就拜托你了。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荆轲并没有理会太子丹,他走到高渐离身边,说:你再给我弹一曲吧!高渐离点点头,他走到易水边,长长地叹了口气,把筑摆在地上,侍从搬来座椅,熏上香。高渐离整了整衣冠,捋起衣袖,那手闪电一般从琴弦上掠过,一阵裂人心肺的变紫之音破空而来。荆轲突然涕泪长流,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众人也跟着唱和,气氛让人窒息。秦舞阳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把樊期的头放在地上,掏出弹弓,因为他看见了一只鸟。太子,你看,乌鸦。一个大臣扯了扯太子的衣服,在他耳边轻声说。太子说:武士,快,快,把它射下来。武士正要拈弓搭箭,那乌鸦却一头栽到了地上。秦舞阳收起弹弓,众人皆看着他,太子拍了拍舞阳的头,说:出发吧!一行人上了船,艘公用竹竿轻轻一点,般便飞也似地离了岸。太子的手在空中不停挥舞:壮士,一路保重!高渐离又开始弹起筑来,荆轲的歌声再次响起: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舞阳的眼前蓦地浮现出他母亲站在篱笆边向他挥手的情景,他问:我们真不回来了吗?荆轲的歌声却越发悲壮起来,舞阳突然觉得,也许再也见不到他的爹娘了。他想哭,但却哭不出来。
6.虽然兵荒马乱,但路上的行程还是很顺利,一行人几天就到了秦国的都城咸阳。咸阳城果然是一个好地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完全没有一点打仗的迹象,与燕国愁云惨雾的样子截然不同。舞阳一下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他一路蹦蹦跳跳地走着,一会儿挤进人堆里看热闹一会儿又跑去和街上的小孩子嬉耍。荆轲一直眉头紧锁,他实在无法理解太子丹为什么会派秦舞阳作他的搭裆。真是见鬼了,我难道就和这个不懂事的孩童去白白送死?有一瞬间,荆轲甚至想丢下秦舞阳一个人独自行动。
“荆大哥,我们为什么要杀秦王,我觉得他挺好的,你看这个地方多好玩?”秦舞阳问。
“你去问太子吧。”荆轲很不耐烦地说。
“我知道你看不起我,可是你说杀了秦王燕国就得救了吗?”
荆轲一愣,这也正是他心头想的事。
“我认为秦王比太子强,太子是拿鸡蛋去碰石头。”
“要是太子在他一定会杀了你!”
“杀了我燕国也一样没救了。要是生在秦国多好,生在秦国你一定会成为将军,我也会。”
荆轲沉默不语,他觉得秦舞阳说得有道理。
一行人在一个避静处找了个客栈住下。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荆轲在人世上的最后一个夜晚,有人会觉得他一定心事如潮,但我认为这晚上他一定会睡得很好,因为这是一个职业杀手必备的基本素质。
7.整个刺杀过程按照预先的安排有条不紊的进行,这个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刺客列传》中有精彩的描述。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荆轲当场毙命,但对于秦舞阳的下落,司马迁却只字未题。这是我试图完成的工作,然而要叙述位历史上的失踪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又是在那样一个天下动荡的年月。可以肯定的是,秦舞阳在当时没有被杀死,这为他以后的归宿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我想到的是秦始皇所做的三件大事的一件,我认为秦舞阳最适合在这件事中完成他的余生。不过我想说的是,我采取的是一种头重脚轻的结构方式,秦舞阳后半生的岁月将在下面的叙述中很快完成,而且因为资料匮乏我只能语焉不详,空白之处只有靠你丰富的想象去补充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点。
8.秦舞阳被关在单人牢房里,每天都有好吃好喝饲候,但没有人和他说一句话。
有一天,舞阳拉住一个牢役的手说,大哥我求你了,你杀了我吧,我受不了啦。
牢役笑呵呵地对舞阳说:小兄弟,秦王要召见你呢!
“他什么时候杀我?”舞阳问。
“他不但不杀你,听说还要重用你呢!”
“你骗我,你以为我是小孩子就哄我。”
“嘿,谁哄你呀,京城里都传遍了。到时候可别忘了我呀。”
“那你和我说说话,我闷死了!”
“说什么呢?哦,昨天我家那头老母猪下了一窝猪崽,你猜里面有个什么?”
“肯定还是猪崽呀!”
牢役摇摇头,说:再猜。
舞阳也摇摇头。牢役说,天啦,里面有头小象!
舞阳哈哈大笑,你真会逗人,你撒谎。
不信到时候你和我一起去看,不过它死了,我女儿也死了,她和你差不多大呢。牢役说。
她生病了吗?舞阳问。
前天有一位将军出去打仗,就把她杀了祭天,还有十几个和她一样大的小女孩呢。
祭天干什么?天要吃人吗?
天不吃人,可国家要吃人。唉,小老弟说了你也不懂。
你说秦王能统一天下吗?
谁统一还不是一样。反正我们过我们的日子。
好了,我该走了,到时候上我们家去玩呀!
舞阳点点头,一脸茫然。
后来几天,舞阳再没有看见那个牢役。不过秦王真的召见他了,地点还是在那天刺杀他的那个大殿里,只是舞阳开始有些恨秦王了。这些天,他总是梦见牢役的那个女儿,那个小女孩一直笑着,深深的酒窝。她邀请舞阳到她家去玩,去看那头死去的小象。
大殿里空荡荡的,依旧那么富丽堂皇。秦王坐在龙椅上,显得十分疲倦。几个士兵孤零零地站在角落里,木头一般。
舞阳被带到大殿上,秦王掀了一下眼皮,舞阳感觉像是一头老虎在阴暗处醒了一样。
秦舞阳,你过来,坐到朕的身边来。秦王和蔼地说。
立即有大臣阻止说:陛下,千万不可呀!
秦王白了那个大臣一眼,大臣身上筛糠一样地抖。
你们下去吧!秦王说。
陛下?这……
都下去,秦王用力挥了挥手,大臣们一个个躬身退去。
舞阳坐在秦王身边,不敢看他的脸。秦王端详着自己修长而纤细的手指说:听说你十三岁就杀过人?
舞阳点点头。哦,那比朕还早两年罗。你怕不怕?
舞阳说,当然怕,杀人又不是杀鸡。
秦王哈哈大笑,那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久久回绕。
荆轲朕已将他厚葬了,也算一条汉子嘛。你们为什么要杀我?
舞阳全身一抖。秦王又是一阵大笑,太子丹是自不量力呀,谁能阻挡我的战车前进?告诉你,太子丹已经自杀了。舞阳又是一抖。秦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听说你的弹弓玩得不错,我小时候也爱玩这个,能不能陪我玩玩呀?好,陛下,舞阳艰难地说。
带上来,秦王话音刚落,几个武士就把一个披头散发的人押了上来。舞阳一眼就认了出来,是那个牢役。舞阳不禁啊了一声。认识吧?秦王问。认识,舞阳心里直打鼓,他不知道秦王是什么意思。
你就和他玩玩吧,秦王说着揭开了他手边一个盖着的盘子,里面盛满了小铁球,那是种一端带刺的小球。
用五颗铁球你能不能把他打死?秦王问。
舞阳浑身一阵颤栗。打吧,你就当他是一只鸟,秦王说。
舞阳的手抖得厉害。第一次偏了,第二次还是偏了。
秦舞阳你瞄准了打,不要害怕。牢役抬起说。
舞阳的手越发抖得厉害了。
我来,秦王夺过弹弓,只见一粒黑色的小球直奔牢役的面门而去。牢役捂着眼睛一声惨叫,鲜红的血便冒了出来。接着又第二粒,第三粒小球飞出去,它们分别击中了牢役的另一只眼睛和咽喉。
舞阳看得目瞪口呆,他突然说:大王,我来!
舞阳站在离秦王几步远的地方,他定了定神,瞄准牢役。
手不要抖,秦王说。
说是迟那时快,舞阳猛地转过身,那颗黑色小球便朝秦王飞了过去。秦王躲闪不及,正中眉角,殷红的血涌出。几个兵士立即将舞阳拿下。秦王走过来,一脚踩在舞阳身上。你真让我失望,秦舞阳,带下去!秦王有气无力地说。
赢政,我要杀了你,放开我,放开我!舞阳的呼喊声听起来像细碎的鸟叫。
禀告陛下,前方传来消息说,燕国已被攻下。有大臣喜形于色地说着这个好消息。
知道了。秦王说,他声音如同自言自语。秦王蜷缩在龙椅上睡着了。秦王梦见他和秦舞阳一起打鸟,他打了一只,秦舞阳打了十只,不过秦王打落的是一只凤凰。
9.几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扫平六合一统天下。是年,秦舞阳20岁,他又已在牢里度过了整整七个春秋。七年,可以了断多少恩怨情仇,可以忘却多少世事如烟。在这七年里,舞阳的心一点点荒芜,长满了杂草。他经常梦见秦王,梦见那个像老虎一样困倦而勇猛的男人。他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天下所有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天意,而天意早已决定了他的命运,他预感到他的后半生与这个男人有关,有件事情等着他去完成。
秦始皇越发觉得孤独,那是一种登上巅峰之后的孤独。天下再也没有了对手,这对于一个一生都在战斗的男人来说可能是最大的悲哀。美色早已使他厌倦,似乎尘世也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始皇感觉自己正被一条看不见的河流淹没,这条河里流淌的是时间。始皇的心中正在构思另一幅可以传之于千秋后世的画图。找到传说中的神仙,修一条伟大的城墙,建一座迷宫一样的坟墓。前两件事都有了合适的人选,但第三件事却让始皇难以决断。就在始皇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梦见了秦舞阳,那个当年的小男孩,始皇心中像突然被一道闪电照亮,原来,上天早已为他准备了一个人选。
秦始皇任命舞阳为修造自己陵墓的总指挥。在这前,他与舞阳有一次谈话。
始皇问:秦舞阳,你还恨我吗?
我知道现在天下有很多人恨你,恨不得食你的肉寝你的皮,但我心中现在已没有怨恨。
我们都会死去,只是早迟而已,死对于每一个人都一样。始皇说。
你的死与别人不一样,你的死会让你永生。
你给我修一座陵墓吧,这座陵墓要包括我的今生和来世。
可是我什么也不懂,我最好的年华都在你的牢中荒废了。
你错了,心自己会生长,我看见你的心已经成熟了,还是那颗十三岁就杀过人的心。
舞阳扑嗵一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始皇帝,你是世上最伟大的君王!
你去办吧,我相信你会办的让我满意。秦始皇挥挥手,他的眼帘一点点关闭。
10.秦舞阳的余生都在干一件与死亡有关的事情。他知道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一件可以传之于千秋万代的事情。而这件事情是一件跨越几十年,牵涉到数十万人的前无古人也许再没有来者的庞大工程。这个工程应该气魄宏大同时细节也要精美。认真想来,秦舞阳觉得这也是一件荒诞透顶的事情,他没有杀死秦王,最后却在经营他的死亡。而经营死亡实际就是在经营永生,他突然明白他是杀不死秦王的,也没有人能杀死秦王。无论是太子丹、荆轲还是那些试图杀死秦王的人,其实都是在成全秦王,成全一件不可思议的伟业。这项伟业的基座需要太多人的血来铺垫才会牢固结实,而且还需要一些陪伴者的名字装饰其间。于是舞阳想到了那些为始皇征战一生的将军和士兵,他们应该在另一个世界里为始皇帝护驾,守护他创下的万世基业。
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一直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年才公诸于世。此时,距秦始皇逝世已有2000多年,但没有人知道,秦舞阳也是在始皇驾崩的那天离开人世的。他站在众多兵马俑之中,没有谁能认出来。
二战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十二岁的放牛娃王二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和爸爸、妈妈,哥哥生活在一起,虽然清贫,但他们相亲相爱,生活充满了温馨。
一九四二年的一天,一声巨响,日本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和哥哥眼睁睁的看着刚才还温暖的家和亲爱的爹娘,顷刻间灰飞烟灭,惊恐得不知所措。
二小亲眼目睹日本鬼子残酷杀害村民,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二小的哥哥石头和乡亲们被鬼子抓去修炮楼,二小把乡亲们凑的几个黑菜饼送给工地上的哥哥吃,可恶的鬼子却一脚把菜饼踩进土里。愤怒的二小看到地上有一只蝎子,他用弹弓偷偷把蝎子甩进了鬼子的脖子里。不一会,鬼子被蜇得跳了起来。
恼羞成怒的鬼子端着刺刀刺向二小,一个乡亲举起铁镐砸死了鬼子。工地上一片混乱,乡亲们纷纷逃走,二小躲开了鬼子的追赶,却和哥哥石头跑散了。
又累又饿的王二小走了三天三夜,沿着公路,昏昏沉沉地走进了八路军伏击鬼子的埋伏圈。
八路军吴连长担心会误伤二小,放弃了这次伏击行动。但一个掉队的鬼子却抓住了二小,吴连长策马追上鬼子,救出了二小。
二小被带到根据地,和边区的女干部柳老师住在一起。柳老师是大学生,她教村里的儿童团员们学习文化。她对二小既像妈妈又像姐姐,让二小感受到了温暖。
王二小一心想着要报仇,儿童团长铁柱却瞧不起二小。二小为了让大家瞧瞧自己的本事,从村里偷了两个地雷,要去炸鬼子,却在雨夜中迷了路。
吴连长冒着大雨找回了二小,他很欣赏二小的勇敢。柳老师却生气了,她认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不能做无畏的牺牲。
鬼子向山里扫荡,二小因为淋雨而生病了。柳老师背着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迷迷糊糊的二小躺在柳老师怀里,听柳老师流着眼泪讲要孩子们好好活下去的道理。他恍惚看到了自己的娘,也明白了柳老师一片苦心。
二小跟着柳老师和吴连长,学了许多知识。他懂得了,鬼子欠下的不仅是他一家,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血债。他还懂得了,等打走了鬼子,自己长大了,还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鬼子的大扫荡又开始了。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设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柳老师带着二小和孩子们又转移到了长城边上。太阳高高地照着,柳老师要教孩子们识字。一转身,她看见悄悄逼近的鬼子钢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柳老师一把将孩子拉到自己身后,枪声响了,柳老师倒下了。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心里着急,他不能让鬼子追上了乡亲们。二小急中生智,唱着放牛歌从山坡上走了出来,他要把鬼子引到另一条道上去。
鬼子果然抓住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领着鬼子走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大叫着要吴连长快开枪。此时才知道中计的鬼子气急败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了起来。
二小像一片树叶飘落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纷纷飘落下来。每一片树叶都像被二小的鲜血染红,满山遍野都是红叶。
乡亲们得救了,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把鬼子全部消灭在山沟里。
<少年英雄李爱民>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里的山西省武乡县白家庄出了一个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庄的儿童团长李爱民。
儿童团长李爱民那时13岁,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非常热爱八路军,帮助八路军做了许多抗日的工作,最后英勇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给大家讲几个李爱民帮助八路军抗日的故事,同学们听了一定很感动。像李爱民这样的抗日小英雄很多,我们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小朋友,不能忘记他们,要努力学习他们的爱国牺牲精神,立志献身全面建设小康,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急送鸡毛信
大家知道,在战争年代,鸡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着鸡毛的信必须马上迅速送达。
这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来到白家庄找到儿童团长李爱民,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说:“这封鸡毛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给东沟的民兵。”
李爱民知道这鸡毛信非常重要,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戴上草帽,拿着镰刀,赶着毛驴,装着割草的样子,专拣沟里的小路走。沟里净是乱草、荆棘,脚被石头子儿碰破了,两腿也被拉了几道口子,李爱民顾不得这些,一路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几道山岗,很快来到了敌人的封锁区。
李爱民急急忙忙走着,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儿走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一个土坎上有两个鬼子在望着他,嘴里不知在咕哝什么。怎么办?躲开吧,怕鬼子生疑心,也来不及了。李爱民想起出发时,钟营长嘱咐他说的话:“路上遇到情况要沉着,见机行事。”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远处有一滩驴粪。他走过去用脚使劲踩了一下那驴粪,稀稀的驴粪溅了他一身。他也顾不得脏和臭了,大摇大摆地把驴赶到沟里割起草来。
两个鬼子跑过来,其中一个像是日本军官,抓住爱民的领子大声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
爱民装作傻呼呼的样子,呆呆的站在那里。
鬼子军官横眉瞪眼叫道:“八路的探子?抓起来!”
爱民装作惊慌的样子,说:“俺是放驴的!”
鬼子将爱民的身上从上到下搜了一遍,什么也没搜出来,驴粪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
这时候,鬼子营地传来了号声,鬼子急着要走,踢了爱民一脚,厉声喊道:“赶快滚,这里不准放驴!”
爱民忍着疼痛,赶着驴迅速来到了东沟。东沟的民兵得到了情报,第二天顺利地配合八路军打下了鬼子的据点,保护了根据地的粮食。
李爱民立了一功,受到八路军的表扬。
贴抗日标语
这一天天黑,王七叔把儿童团员们召集到一起,在爱民家开会。爱民的妈妈见王七叔提着一桶浆糊,有点莫明其妙,就问:“这是做什么啊?”原来,王七叔要组织一个儿童武装宣传队,到伪军的炮楼周围去贴抗日的标语、撒抗日传单。
王七叔看儿童团员都到齐了,就说:“今晚上咱们要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大家要胆大心细,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
儿童团员们都很高兴,摩拳擦掌,有的说:“我们也去打鬼子了!”
天黑黑的,在月光下,儿童团员们跟着王七叔摸到了伪军炮楼下。四周静悄悄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哨兵的身影。儿童团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王七叔的命令。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敌人没发现什么,王七叔就开始布置任务了。儿童团员们爬到炮楼下面的一道土坎上,迅速将传单用土块压上;有几个儿童团员在炮楼对过的墙上贴标语。任务完成的挺顺利,挺迅速,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民手里还有几张标语,他想贴在炮楼上,又怕敌人发现。怎么办呢?他爬到王七叔跟前,王七叔很支持他的想法,两人小声商量了一下。
只见爱民朝炮楼的北侧爬去,那里比较黑,没有敌人的哨兵。王七叔在炮楼的南侧故意站起来跑了两步,又迅速趴了下来。敌人的哨兵发现有人影晃动,急忙朝南边打了两枪,并且喊道:“有人,有人!”炮楼里的机枪也打了起来,敌人被吸引到了南侧。
爱民趁敌人不注意,飞快地将十几张标语贴在了炮楼墙上,又迅速翻下土坎,消失在黑暗中。
天亮以后,可热闹了,敌人炮楼周围,包括炮楼的墙上到处是抗日的标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替日本人当炮灰”、“快快投降八路军才是出路”。
过了两天,还真有几个伪军投降了八路军。
给八路军带路
这天晚上,爱民都睡下了,突然有人敲门。爱民开门一看,是一位八路军叔叔。
八路军叔叔进到屋里对爱民说:“麦子熟了,我们要到韩家沟掩护老乡收麦,想请一位民兵带路。”
爱民一听,说道:“这么晚了,甭找人了,我给你们带路吧!”
那位八路军叔叔迟疑了一下,好像说你能带路吗?爱民很有把握的说:“这一带的路我熟,叔叔放心吧!”
爱民跟着八路军叔叔来到村头见了首长,抬头一看:这不是钟营长吗!
爱民跑过去,亲热地说:“钟营长,我叫李爱民,您不认识我了?前年我还给您送过鸡毛信呢!”
钟营长摸摸脑袋笑着说:“对,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活地图’,太好了!”
爱民领着八路军不走大路走小路,一会儿下到沟里,一会儿爬上山头,两只脚被石子扎破了,腿也被草棵子刺破了两道口子,他全然不顾。
爱民领着八路军翻过了几个山头,天快亮了,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韩家沟正在抢收麦子的老乡了。钟营长擦了擦脸上的汗,亲切地拍拍爱民的肩膀说:“爱民啊!多亏了你,领我们少走了一半路,终于赶到鬼子前头了,真得好好谢谢你啊!”
13岁英勇献身
1943年,李爱民的家乡白家庄被鬼子占领了,他们村的百姓都转移到了东沟。
又到麦收的时候了,白家庄的群众夜里到他们的地里收割麦子。这真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抢粮食啊!
夜色黑黑的,只有远处鬼子的炮楼上不时地射出探照灯的灯光。人们屏住呼吸,在黑暗中悄悄地挥镰割麦。天快亮的时候,人们背的背,挑的挑,急急往东沟走去。
爱民背着一小口袋麦穗走在前面,和大伙拉开了一段距离,为的是一但被鬼子发现,就赶紧给大家报信,好迅速转移。他想,不能让到手的粮食让敌人抢去。
眼看就要走出敌占区了,已经能看到东沟了。忽然,右面山上响了一枪,接着,出现了几个人影。爱民判断,这是遇上了敌人的游动哨╠╠鬼子发现了他们。爱民转身想往回走,已经来不及了。
一个鬼子从路边钻了出来,挡住爱民的去路,大喊道:“干什么的?”
爱民沉着地应道:“自己人!”
“口令!”
什么口令?爱民被问住了,可他一点没有慌。只听他大声咳嗽了三声,这是暗号,告诉后面的人有情况。大家伙迅速疏散到路边的庄家地里了。
鬼子的机枪响了,子弹打中了爱民的腿,他倒下了。
爱民被带到了河滩上,翻译官问道:“你是哪个村的?”
“白家庄的。”
“干什么来了?”
“收粮食啊!”
鬼子军官一听说是白家庄的,问道:“你们庄上的老百姓都躲到哪去了?”
“太行山里呗!”
“你们村的村长是谁?”
“我不知道。”
那个狗翻译不耐烦了,恶狠狠地说:“你听着,今天你要是说实话,就放你回家,如果不说实话,就一枪嘣了你!”说着,就用手枪冲爱民晃了晃。
爱民毫不畏惧地说:“嘣了我也不知道!”
敌人没办法了,把爱民用绳子吊在一棵小树上用皮带使劲抽,但是,爱民还是那句话:“不知道!”
硬的不行,鬼子军官又把爱民放下来改用软的办法。鬼子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日本糖,引诱爱民说:“小孩,你的说实话,皇军大大的赏!”
爱民接过糖,使劲朝鬼子军官的脸上砸过去,说道:“谁稀罕你的臭糖!”
鬼子军官大发脾气,用脚踹向爱民,一脚又一脚,爱民倒在了地上。爱民忍着疼痛,心想,打吧,打死我也不说,死就死我一个,不能对不起八路军。
鬼子军官踢了半天,见爱民死活不屈服,恼羞成怒,抽出大刀向爱民刺去。为反抗日本鬼子,13岁的爱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