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是依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实践经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根据成像规律和地质体的波谱特性和形态特征去观察、辨认各种地质体的影像特征,通过分析影像特征了解地质体与影像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认识地质体属性与特征的目的。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进行地质解译时应强调解译标志的“色与形”、影像特征的“微细差异”、解译标志的“综合利用”及“局限性”“多变性”,反复实践,积累经验。
1.全面观察各种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是反映地质体属性的综合影像特征,并具有多变性、地方性和局限性。因此,要全面观察和认真总结工作区的解译标志,力求从复杂多变中找出一些具有相对稳定和普遍意义的解译标志。
全面观察,既要抓住主要的影像特征,又不可随意放弃未经分析的微细影像差异,它往往可能正是区分某些地质体的标志,还应加强对地质体与影像特征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目前涉及的影像特征、解译标志主要还是对地质体表面现象的感性认识,还不能完全说明这些特征、标志与地质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质控制因素,所以在具体解译时出现规律性差、局限性大而影响解译质量和解译标志在区域上的指导意义,弄清影像特征与地质体之间的成因联系,找出反映地质体的物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地质控制因素,从而能通过表象掌握更确切而丰富的地质内容,更好地排除非地质因素的影响,乃是遥感地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例如,川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地层的砂岩层,由于茂密的松杉树覆盖在黑白航片上呈黑灰色宽条带,其间的含煤组由于多耕地而成浅灰色窄条带。从地质内因上来分析这个影像特征,可知是由于砂岩层的长石砂岩透水性好、含钾高,易于松杉树生长,而含煤组泥岩质软、透水性差,宜作耕地。把形成影像特征的地质内因研究清楚,就可以深入了解到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含煤组段的发育状况,从而获得一些在影像上未能直接反映出来的地质现象,使解译工作由表及里,逐步深化。
全面观察的重点还在于综合分析。应注意观察、分析、判断各地质体在特定环境下出现的各种现象及其在图像上的反映,从而去认识地质体的本质属性。如广西某地硅质岩在图像上呈浅灰色色调、缓丘地形、坡面光滑、水系不发育、植被稀少等特征。其色调和地形特征与硅质岩本身一般呈现暗色、质地坚硬、不易侵蚀的岩性特征是矛盾的,如何解释呢?原因是此处的硅质岩虽坚硬但层薄且节理发育,极易破碎而形成平缓地形和光滑的坡面,而不同于一般硅质岩所形成的尖峭绝壁,松散而干燥的残、坡积物质坡面具较高反射率而在图像上呈浅灰色调;节理发育使得岩层透水性强而不形成地表径流,也可说明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植被稀少反映该岩层不能形成较好的土壤层,不利于植被生长。显然,岩层易碎掩盖了岩石坚硬的性质而出现平缓的地形,而易破碎又突出了硅质岩层薄及节理发育的特征。水系及植被标志则进一步反映了该岩石不易风化,少土壤层。在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本应是灌木丛生,植被茂盛,而该区植被稀少,反而成了异常突出的解译标志,它明显地反映了此地硅质岩的岩性特点。由此可知,色调、地形、植被、水系等标志均为“表”,而岩石性质、层理特征及节理发育才是“里”。只有通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观察和综合分析影像才能正确认识地质体外部表现与内部本质的联系。所以,解译时切不可忘记各解译标志间的相互内在联系。
2.加强对解译标志的综合分析
分析解译标志的目的在于排除干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认识地质体的各种外表和内涵特征。
如在进行水系分析时,要灵活理解不同水系型式的形成条件(成因)、所处构造部位并了解其代表的地质含义。例如,均匀水系(树枝、网状)反映的是均质地质体,而定向水系(放射状、环状、向心状等)往往反映构造方向、岩石节理或穹隆、构造盆地等特殊的构造部位。水系类型往往取决于岩性、构造、岩层产状、地形等因素,并可因其主导控制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水系分析应着重分析水系间的相互集结、密度间隔、分布特点,从而确定水系类型并注意受构造控制的水系发展的方向变化、调节和异常,以作为构造解译的基础。
3.因地而异地总结区域性的解译标志
在一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性质相似的地质体由于其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物理、化学特性等差异以及所处外部条件不同,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不同的图像特征或解译标志,解译时应注意总结其区域性特征——不同气候区(北方干旱区、南方湿热区)、不同覆盖区(土壤、沙漠、黄土、植被、冰雪)、不同岩性区和不同构造单元的解译标志。
4.重视解译标志的野外验证
解译标志的建立依赖于遥感图像分析,而正确地分析要重视各阶段的野外验证及多种技术手段的紧密配合,在强调遥感技术的先进与优越性时,切不可忽视地面地质工作的作用,更不能取代或取消它。地面观察既可证实解译成果,又可丰富和深化解译标志,不断提高解译水平。不应完全依赖室内解译的成果,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在积累一定经验后,才可适当缩减地面检查比例和放宽观察路线。
解译标志的地方性很强,随地质、地理条件而异,在引入其他地区时应谨慎。由于地质环境、自然景观复杂多变,不全面分析有关背景材料和正确运用区域性解译标志,很容易出现多解和误判,使图像解译成果与区域地质构造格架极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