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这句话有错吗?

2025-04-12 00:20: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春捂秋冻”是一句俗语,主要讲述季节变化的穿衣方式,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春捂秋冻”也要讲究合适的方法,不能盲目的跟从。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春天的自然温度在上升,昼夜温差很大。这时,感冒、过敏、关节炎等疾病也很容易发现。“春捂”的气温标准是15度。研究表明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春捂应该捂多少天,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要捂10天至15天。“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秋寒最重要的是这个词。这里的秋寒绝对不会因为穿的衣服少或者盖的被子少而让我们觉得冷。中医古代典籍中提到,秋冻是‘勿寒而已’,意思是说这个冻是不能感觉到冷的,假如能感觉到冷,就是表示穿少了,这可不行,如果冷到瑟瑟发抖,就理解得大错特错了,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抵抗力,可能还会被冻出病来。

秋季冰冻的真正含义是不要穿太多的衣服出汗,出汗会消耗体液,对身体有害。如果你穿太多衣服,毛孔会膨胀。这样对冬天的到来是不利的,所以秋冻绝对不是要冻到瑟瑟发抖。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大家注意的。而且一定不能冻脚心。所以春捂秋冻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切忌不能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