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
雍正青花瓷的鉴定特征有哪些呢?
一、在器型上,雍正青花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发展,突出了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无论是仿古还是创新,都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极力通过简洁、利落的手法来表现器物清新秀丽的艺术效果,主要代表器物有牛头尊、凤尾尊、灯笼尊、观音尊、如意尊、六方瓶、八方瓶、棒槌瓶等,其中牛头尊、灯笼尊、四连瓶是这一时期新创的器型。日常用具盘、碗等的口、面、足都较以往显著增大,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对于底足的处理则较以往更加精细,已不见康熙时的双圈足和“二层台”式足,圈足多旋削的十分圆滑,足底滚圆,这一特征在文物界称之为“泥鳅背”,有的底足上还涂上一层薄薄的酱色护胎釉。
二、在胎釉方面,雍正青花胎骨致密细白,胎薄而坚硬,手指叩之,响声清脆,民窑产品也是如此,修胎严谨,少见旋削痕迹,无釉砂底器十分光滑细润。
三、在钴料使用上,雍正青花多使用国产浙料做呈色剂,发色有蓝、浅蓝、蓝灰、深蓝等,虽色泽不一,但呈色稳定,官窑青花的釉色多呈青白色,民窑青花则多呈粉白、灰白色。早期青花略有晕散现象(其产生原因与釉料成分构成和烧制温度有关),民窑青花晕散较为明显。
四、在纹饰画面方面,雍正青花构图简洁清晰,构图疏朗,风格淡雅细腻。纹饰内容主要以花卉、龙凤、八宝、人物、梵文等做装饰,民窑青花在绘画方面则不拘一格,画法较为随意,但从实物来看,运笔都十分熟练。当期有以花卉、竹叶组成文字诗句的构图方法,创意十分新颖。此外还流行一种从器物的一面开始绘画,经口沿延续到器物另一面的绘画方法,为以往所未见,习惯上称这种画法为“过枝”或“过墙”画法。
笔者收藏有一件此种画法的青花龙盘(见下图),该盘口径28厘米、底径16.5厘米、高6.5厘米,图案为青花云龙纹饰。整体造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底为无釉砂底,无款,胎质光滑细润,足旋削规整,为滚圆的“泥鳅背”。龙纹由正面盘心画起,身躯辗转至盘口沿部位后折向背面形成“过墙”画法,四只龙爪分别绘在盘正反两面,龙身周围绘云纹,龙爪、嘴、麟及云纹具备雍正时期特点,青花发色灰蓝并伴有明显晕散现象,综合上述雍正青花特点,该盘应为此期民窑青花的典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