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次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增幅达80%左右,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低年级小学生应该处于人生第一个汲取阶段,不仅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而且接受学习能力较强。这个时段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和涉猎打下良好基础。再者,文言文的学习吸收需要一个过程,熟读背诵的要求更适合低年级古文的教学,对于增加孩子的识字感,培养语感和文学审美力,激发学习兴趣等有着重要作用。诚如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教授薛永武所言,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不仅仅是让学生多背几篇文言文,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基本能力,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和拓展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又特别重要。更有专家表示,教科书中增加古诗文篇目是一种必然。
古诗文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中小学生背诵、学习它,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从另一角度看,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以后,就会有精神寻根的欲求,这是一种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很正常的时代表现。可以说,此举是一种难得的进步之举。就连一些网友也说,古文的文学性比许多现代文章更浓,中小学的时候多学些,有助于国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国的底蕴。
也许有人认为,此次新教材古诗文增加幅度太大。对此相关专家也给予了这样的回答:80%这个数目看起来很大,但是因为过去教材中的文言文太少,所以显得增加的幅度很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其实很强,不应低估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也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无疑是与时俱进的教改风向标。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了,此乃维系教育的根本。这不仅仅是一首首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诗词,它凸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将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对其在人生起步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无益处
近年来,汉语热、国学热热度不减,其背后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期盼。今年2月,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题的《中国诗词大会》,累计观看人数高达11.63亿人次,第二季收官收视率飙升至12.3%,就是公众情感的集中释放。
新版语文教材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幅增加古诗文,顺应和满足了公众对于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明追求。从长远来说,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 信与认同感,都将产生潜移默化而意义深远的影响。初衷不可谓不好,立意不可谓不远。剩下的,就是要调动各种资源和手段,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古诗文之美,确保 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