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曾经五次北伐魏国,而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逝世了,但是司马懿也终生没有攻打蜀国,最终在诸葛亮和司马懿引领蜀魏两国的时候,谁也没有将其击败。
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蜀国和吴国联合进攻魏国,在西面蜀国进攻魏国,而魏国守城不出,就不与蜀军交战。蜀国劳师远征,必然力求速战速决,不然粮草就会跟不上。诸葛亮多次使用计策,让司马懿出兵迎战,但是都失败了。而后不久诸葛亮便病逝了,最后也没有完成北伐的目标,遗憾而终。
而司马懿因蜀军摆出架势准备进攻,司马懿看后就收兵后退,不料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是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蜀军退兵。从此以后蜀国基本无力进攻魏国,但是司马懿却没有去攻打蜀国,让我们不免有些疑惑。
其实也许司马懿不是不想进攻蜀国,但是因为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北方就发生了叛乱,司马懿出兵扫平叛乱,没有时间去攻打蜀国。而同时魏国君主也驾崩了,司马懿回到都城料理君主后事。而魏国新主登基后,司马懿开始进入演艺事业,直接假装病倒了,两年没有参与军政事务,让君主放松警惕,当曹爽、曹芳去扫墓的时候,司马懿发动叛乱,司马懿夺得大权。
其实在诸葛亮死后,并非司马懿不想攻打蜀国,只是他知道“狡兔死,狗肉烹”的道理。另外魏国内部一直不稳定,不断发生叛乱,也导致司马懿无力进攻蜀国。另外司马懿其实当时最大的目标是夺得魏国的权利,不然灭了蜀国对他没什么意义,所以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终生不攻打蜀国。
我觉得是因为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觉得蜀国已经没有攻打的必要了,因为少了诸葛孔明的帮助,蜀国可以说是一盘散沙,完全没有必要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还有将士们的性命,同时诸葛亮死后,其实司马懿内心还是有点不舍这样一位大英雄的,人才惜人才,他也不愿孔明死后就将蜀国灭亡。
但是蜀国灭亡其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之前全是靠诸葛亮在朝中撑着,江山才没有那么快的走向没落,但是现在诸葛亮已死,朝中但凡有用一点的人又渐渐被疏远,加上君王刘禅又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会用人更不会管理国家大事,也不懂什么战术,这样一来,这个国家肯定是存活不了多久了。
而且司马懿还考虑到了一下自身的情况,就是他在自己的国家的朝中的地位,司马懿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却一直以来都在被曹家人打压,曹操在世时是这样,曹丕继位以后,他的处境没能变好反而甚至更加的严峻,这家人一直以来都不是那么相信司马懿,如果他没有了利用价值,说不定很快就会被杀掉。
因为在曹家人眼里,其实对于司马懿一直都是心存忌惮和怀疑的,所以留下蜀国,其实也是司马懿可以拿来要挟曹家人的一个筹码,他不想自己把江山打下来了之后却被人给杀掉,而且他相信这种过河拆桥的事,曹丕做得出来,再加上,蜀国根本可以不战而胜,何必要再去浪费自己的兵力呢。
司马懿终身志向是肃清万里,总齐八荒。诸葛亮既死,司马懿断无理由故意停滞不前,就算留寇自重,但借寇掌兵岂不更好?再加上孙权一向自保为主,魏国有极好的战机伐蜀。所以实际情况应该不是不敢而是不能。
第一,魏国朝堂,曹爽等亲贵拼命打压掣肘,不惜损失天下一统的战机,也要死死压制司马懿及其他世族,实在是极其鼠目寸光。
第二,虽然天时已有,但地利尚有不足,因为江东即便固守一隅,但吴蜀联手抗魏,这关系根本生存,所以是绝对不会舍弃的战略国策,因此,魏伐蜀,则吴援,反之亦然。当时三国的政经差距并未悬殊,因此,地利不具绝对优势,更加上内部人事不和,所以三者仅占其一,良机虽好,情事有变,大略基本如此。
但是,历史的推演的妙处在此,进入后三国时代,是谁在真正主导天下一统?究竟是哪股势力在影响三国政局战策?这值得深思。曾仕强先生提出过水镜集团(即谋士集团)理论,诚然,但后三国时代,大的洗牌已经结束,各自利益集团已经稳定,剩下的就是谁更能占有最大的利益。所谓谋士定国已远不能满足整合后的时代实况。
我认为后三国时期,主要的利益集团分为三种,第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核心在魏国;第二地方豪强集团,这个集团的中心在江东;第三前汉官僚集团,这个集团在川蜀。
第一集团的目的是统一天下,把分裂的土地重新统一,然后重新划分;第二集团的目的是搞分裂,占据一方,维护一族利益;第三集团是复辟汉室,重新走回历史舞台,抢回失去的利益。
因此,从格局上看,吴蜀的败亡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地方豪强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一旦利益分配不均,马上内乱。前朝遗老在后三国时期已把汉朝的残存优势消耗殆尽,继续透支,反而会出现负作用。
所以,司马懿的高明正是看穿这一点,既然不能或暂时时机不对,干脆示敌以弱,让你们自己去瞎搞,因为已经能遇见其他两方的下场,放手让他们自损自耗,腾出手来抓紧为以司马一族为领袖带领世族阶层,继续巩固既得利益,逐步蚕食曹魏政权。
由此,不伐就是伐,不伐是为了放弃局部胜利,主导掌控大局。这才是冢虎真正可怕的地方,绝非一个忍字可囊括。
首先要知道对于司马懿而言,打败蜀国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他最终的目的是能够在魏国的宫斗当中顺利的存活下来,否则的话即使把蜀国攻打下来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个时候的他对于魏王来说也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肯定会快刀斩乱麻的把他处死,这种结果是他不想看到的,所以在上方谷耗死诸葛亮之后,司马懿立马选择撤兵,不再乘胜追击。其次是因为虽然蜀国失去了诸葛亮这个长期以来最大的一个倚仗,但是蜀国整体实力并没有损失多少,甚至可以说因为诸葛亮的死亡,导致蜀国的士气空前的高涨,毕竟有一句老话说的好被仇恨蒙蔽眼睛的人,他们的勇气是大于平常的,所以这个时候显然不是攻打蜀国最佳的时机。此外诸葛亮对于司马懿而言,那是他一生的对手,同样也是他的知音,所以以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诸葛亮肯定会布置一些后手等着他,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懿迫不及待贸然的用兵,有可能会进入诸葛亮的圈套,那么结果就会给魏国带来惨重的损失,并且这种损失以魏国目前的实力状况是不能够承受的,毕竟魏国的对手不仅仅是一个蜀国,东边的吴国还在虎视眈眈,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只能撤兵。除此之外要知道蜀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并且自古以来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想要正面把蜀国攻打下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长期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后续攻打的顺利,但是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魏国都不曾准备,毕竟之前的战争魏国处在被动防守的那一方,所以司马懿不得不退兵。
《三国演义》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当年的魏蜀吴三个国家惊心动魄的争斗。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人才济济,往往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对国家命运起着主导性作用,比如蜀国的诸葛亮,对蜀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压制着敌军不敢轻举妄动,后来一统三国的司马懿在诸葛亮在世时都采取避让不应战的态度,因为吃过亏,然而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依然不对蜀国出手,是因为什么呢?
一、不敌蜀国实力
司马懿虽然不及诸葛亮,但也是后来一统江山的人,必然是考虑的长远,不然也不会在曹操手下蛰伏大半辈子。诸葛亮刚刚逝世时,蜀国还继续保留着诸葛亮生前的战略部署,很难攻打,此时蜀国举国悲痛,若进宫反而激起士兵的斗志,司马懿深思过后决定不攻打蜀国。
二、保全自己
司马懿一直都谨小慎微,因为曹操一直都在怀疑他,犹豫要不要除掉他,之所以没有杀掉司马懿就是因为司马懿能与蜀国对抗,如果司马懿这个时候去攻打蜀国,灭掉蜀国后他自己对于曹操就没有存在价值了,所以蜀国这个时候必须留着保持平衡。
三、保存实力
司马懿已经看出来自诸葛亮死后蜀国内部已经混乱,不出多久自然会消耗国力,没必要浪费兵力去攻打。应该保存实力去应对曹操的军队。
诸葛亮生前,司马懿是不敢攻打蜀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是没必要去攻打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