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心理测试及心理健康知识

2024-11-25 08:16: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主题名:放下心灵的负重
素材:人一到了青春期,就开始喜欢琢磨自己的长相,对自己品头论足起来。可这一“品”一“论”,便引出许多少男少女的无限烦恼。
刘婷今年刚满15岁,恐怕现在跟她最亲密的要算她那面小镜子。每天只要一有空,准把小镜子拿出来仔细端详一番。刘婷长得并不难看,起先她也是抱着一种自我欣赏的态度来照镜子的。不过日子一久,她开始对自己的相貌“横挑鼻子竖挑眼”起来。她发现自己的五官都“不甚理想”:眼睛过小了,而嘴巴又太大……这样每日照镜子不是孤“相”自赏而是自怜了。她埋怨父母把不良的基因遗传给了自己,让自己无“脸”见人。为此,心中总升起一阵阵的惆怅……
刘婷这样的事例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人认识自我并急于肯定自我的人生阶段,而自己的外部形象更是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常常被成人所忽视。他们觉得自己的外貌几乎就是自我的全部象征,直接关系着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与尊严,因此容不得半点“差错”。于是,他们开始“吹毛求疵”地研究起自己的外貌,女孩倍加关注自己的长相、身材和皮肤,她们特别爱照镜子,不是嫌自己鼻梁太低,就是嫌自己额头太窄,对于发胖更是有一种病态的感受。而男孩经常忧虑不安的,是他们认为自己的身材不够高大,脸上长疱及体重超重等。尤其是他们把身材高大与男子汉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所以身材矮小的男孩常常有着强烈的自卑感。这一切都是青春期所特有的“体态意识”的烦恼,它几乎都是秘而不宣的。
美国20世纪初着名的心理学家马尔兹曾指出:青少年对外表所产生的烦恼,其心理障碍大都是在脑子里存在着一种“幻想式的丑陋”。据他对美国中学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约有90%的人对于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满。这说明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外貌的“期望值”较高。特别是一部分青少年,总以一种极度挑剔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外貌,把自己身上的一点“丑”加以无限地夸大。
人在相貌的问题上,极易受自我暗示的影响。如果你以挑剔的目光先假定了某一部位有点不对劲,以后就会越看越不对劲,如此将形成不良的自我暗示。李芳是个上高三的女孩,刚上初中时她隐隐地觉得自己的鼻子有点“扁”(实际上相当正常),从此她的鼻子就开始不得安宁了。每天一有空就要照照鼻子,越照越觉得自己的鼻子有“问题”。于是她自我发明了简易的“隆鼻术”——用手反复地捏鼻子,她是上课捏、下课也捏,就这样整整捏了6年。结果本来一个挺美的小姑娘被捏得鼻子不是“鼻子”——捏得发肿发炎了。
确立良好的“自我意向”,是拥有健康心理和快乐生活的关键。因此对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悦纳,即以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并设法消除各种附加于上的“不良信息”,做到不听、不信、不制造。一句话,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只有在心理上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欢自己,让自己透出生机勃勃的青春美来。每一个正为自己的外貌而苦恼的少男少女,都请记住本文的标题:“别跟自己的长相过不去!”

若是说,松树贵在坚强,春梅美在高洁,在推崇、赞赏它们时,自然忘不了我们与之心心相应、息息相通的翠竹。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上述联语,并非是翠竹的自报家门或招商广告,而是人与翠竹的长期相处中,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与颖悟,是物我之间激出的德性品评。 是啊,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皓月当空,清晖似霜;晚风轻拂,如漾水波,漫步在凉爽闲庭中的你,深深融入眼前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场景中——翠竹的剪影拾阶而上,若绿若墨抑或游移于墨、绿两者间的竹枝翠叶,婆娑起舞,婀娜多姿。亦真亦幻,浮想联翩。挺拔劲节的翠竹,既有松虚怀若谷的风范、梅傲雪绽放的铁骨,又具兰春色永葆的贞洁、菊凌霜铭志的品格。似乎是上苍为人们提供的道德楷模。由翠竹的襟怀、劲节、清隽、自励等卓越的秉性,进而效仿、磨炼、修养至做人的最高境界。白乐天就曾以翠竹的本固,固以树德,性直,直以立身,心空,空以体道,节贞,贞以励志诸侧面,精辟论述“竹似贤,何哉?”的一番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样。翠竹的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当我们面对一个客观对象时,先是视觉的形象、色彩,进而到思维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反映、思索的演进程序。比如说,翠竹的叶片色如碧玉、四季常青,比起秋风萧瑟,寒来叶落的草木,欺冰傲雪、不畏强暴的形象就卓然而立;翠竹的枝杆刚劲坚韧,轩昂挺立,比之随风依偎的杨柳、傲立墙头的芦苇,其坚贞执着的秉性自是卓尔不凡;翠竹的身躯粗细有节,凝神笔挺,比之波涛中漂泊的浮萍、风雨中俯首的茅草,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风范十分鲜明;翠竹的一生扎根大地,不问肥瘠,需求少之又少,奉献多之又多,堪称是淡泊寡欲,鞠躬尽瘁的君子。作为人,也有面对风雨霜雪,凶残暴虐的境遇,也有春风得意、居功自傲的时刻,也有脚跟不稳、随波逐流日子,也有追求名利、贪图安逸的欲念。在翠竹面前能不深而思之、自励仿效吗?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向动物、植物学习,效仿,并不是什么低贱与耻辱。科技领域的仿生学,早已开了难以计数的先例。古人以及革命先辈在这方面也为我们作出了典范。 苏东坡的爱竹早已闻名于世,可以说翠竹伴随着他的人生。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到岁月漫漫流向“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安闲,面对消逝中的感叹“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蹒跚而至“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脱,内心的感悟跌宕多变,始终如一的是他的旷达胸襟,刚直秉性以及他对翠竹的喜爱。 杨州八怪知名度之最高的郑板桥,十二年的县令,罢官后靠卖画为生,嫁女时竟无钱置办妆奁,“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在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场中,能有如此操守,确实是不同凡响。从中不难难感悟翠竹的“任尔时人仰面看”的挺拔高洁,耿介超凡! 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内心中是何等的地位。 古今那么多献给翠竹的赞美诗,不正是人们借助心灵之弦,弹奏的感悟之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