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KTV经理,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人性格因素:根本不适合成为高级经理人;
二、个人运气因素:没有遇见善于开发人力资源的老板;
三、环境因素:业务接触面过窄、仅限于自己活动范围。
具有长远目光的经理人任何时候都考虑到业务结果与工作流程的平衡,即不仅要考虑如何拿到金蛋,还要考虑如何持续拿到金蛋;永远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利益;此外,“杀鸡取卵”固然可笑,忽略当前业务成果而沉迷于“养鸡”过程更不可取。
主管是人人羡慕的职位,不但有可观的收入,还有尊贵的社会地位。尽管人人向往,但却并非人人都能登上此宝座。即使是荣登这一宝座的也不一定活得轻松,许多身临其境的主管,常因处事不够严格,人际关系融洽不够,以致于“尺寸”把握不准,而大惑主管难也!这里笔者试从主管工作的基本功能加以探讨,以期对各位主管有所帮助。
主管的性质与内涵
主管是劳心而非劳力者
所谓劳心者是指运用其智慧,发掘潜在问题,进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人;劳力者是指凭自身实力,劳碌工作,而少用大脑思考问题的人。孟子说: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主管是人才而非人手
企业的强弱是看各类人才(运用脑力去管理部属者)是否多而全,而不是只求人手(依照上司旨意办事的人)多,人多只是势众,但不一定能成事。
主管不是当官
主管不是做官,而是引导别人把事做好的人,因此主管并非事必躬亲者。既然不是当官,就不能有“官大学问大”的心态,头衔高并非一定实力强,名副其实才是真主管。
主管是既管又理的人
过去是劳力者密集的天下,是人找事、人求事的时代;当今则是技术、资金、信息与人才密集的时代,找事已变成求才。因此,主管的角色不能再凭至高无上的权威,颐指气使、管教、谩骂的待人方式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讲理、注意理性和身临其境的方式管理员工,故主管不只是讲求管教,还要讲求合理、合法及合情。
主管是负责单位业绩成败的人
企业各部门若有良好的业绩,大家都会说主管的领导有方。然而,计算成败其实应该按90:10的原则,有错则由上(90)往下(10)记,有功则由上(10)往下(90)记。
主管既要尽力而为,领导部属完成上级所交给的任务;又要善于踏实本分,设法争取到老板的支持与信任,进而顺利完成任务。
1、 主管的管理功能
主管的管理功能有规划、组织、用人、指挥及控制等,他们彼此之间有一个前后衔接的关系。
1、 规划
规划是一种知己知彼的工作,也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功能,主管只要规划做的好,其他事就可顺利开展。规划主要有四大点:
A、 评估外界环境形式的变化,B、 分析哪些形势对自己是机会, 哪些是威胁。C、 了解自己的强弱优劣。D、建立负责部门的整体与长期发展计划。E、依据整体目标再制订部门的方针。
2、 组织
组织要求团体合作,建立共识,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将一群乌合之众变为百万雄师,强调“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主管是成事者,但不能事必躬亲,而要本着“组织设计”发挥团队合作的效果,使整体大于个别之和,一般而言,组织设计涉及到以下三种做法:
A组织要将各种心态不一的众人引向统一的目标,需通过沟通、协调、忍让、共识及合作来建立共识。
B主管应对每个部属充分了解,设法使他发挥所长,以达到分工专业化的效果。组织是人才的组合,也是每个人要发挥其专业才能的所在。
C主管除设法让部属充分表现外,更应透过各种沟通与协调,使部属上下一心。主管要通过理念的灌输、会议、目标和各种制度设计,促使大家彼此相互配合,同心协力,抛弃本位主义。
3、用人
用人要求知人善任。企业是要靠人来提高生产力的,主管懂得用人之道才能水涨船高,倾其心智去规划大事,否则若不敢授权,尽己全力只能做些小事。主管用人一般应注意:
A人才靠自己培养,挖墙角不能建立共识;
B士为知己者死,人的能力与向心力是靠激励来发挥其潜能的;
C我们要用的是最适合的人,而非最好的人;
D培养部属工作的成就感,使其潜力浮出水面;
E利用轮调或第二专长的真培养,使部属能接棒。
4、指挥
指挥能建立共识、培养使命感。部属是主管的镜子,有怎样的部属就有怎样的主管,主管必须设法让部属建立共识,赋予责任心与使命感,员工才有勇于做事的抱负和主人感,帮主管出注意:
A身教重于言教,待人注重诚心;
B设法使部属成为自己的信徒;
C身先士卒,要求部属之前要先要求自己;
D推行在公众面前表扬,在私下处理过错;
E奖惩应活用,但应遵守多表扬少斥责的原则。
6、控制
控制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规划落实。作为主管,必须事先制定各种衡量准则,为此主管应做到:
A不要有“亡羊补牢”的思想;
B重点管理,注意各种例外情况;
C定期评估业绩,而非年终才算总账;
D评估标准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E机会教育,吸取别人的惨痛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主管应具备的能力与条件
主管一般应具备技术、人际、全局、判断四种管理技巧。
技术主要包括专业性的知识、对专业问题的分析能力、专业工具及专业技术的熟练程度。作为主管,不管是销售、生产、人事,还是财务、研究、住处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应钻研,技术越好,越能与他人协调与合作。
人际技巧重点在与人的合作,作为一个主管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技巧,可从三个方面来观察:他用什么方式去看他的上司、同事及部属?他用什么方式去了解这些人对他的看法?他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问题?人际技巧是一种时时刻刻自然流露的活动表现,主管并非只在做决策时才需要正确了解他人的能力,主管应切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部属都有不可言喻的影响。
全局性是要求主管能从企业的整体来看问题,同时认请各组织各部门之间的相依性,只有产、供、销、研、财、信等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企业才能有综合效果而言;同时要看主管能否同企业界、社会、政府、学校等力量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否使其为我企业所利用,对我企业有利。
判断对于一个主管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经营错综复杂,常常通过主管了解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便要求主管能洞察先机、未雨绸缪,这样就能化危机成转机,最后变成良机。
借助孙子的说法,一位主管应具备的条件是:“将者,智、信、勇、严”。主管要有过人的智慧,以作出正确判断,作出合理的决策;要言出必行,以建立威信,同时要依赖部属,进而获得部属的依赖;要有仁德,要爱护部属;要有道德和做事的勇气,能下决断,并有魄力的执行任务,敢作敢当;必须严守纪律,尊重制度,赏罚分明。
希望帮到你
经理人和一般管理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懂得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率,也懂得如何通过很一般的工作结果获得充分的客户认可;而后者每天“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猫还晚,干得比牛还累,吃得比猪还差,被老板骂得比包身工还惨,却感觉还比谁都好”。
所谓“三岁看老”,一个经理人的职业风格,在他作前期基层工作中就基本定型了。能否发展为高层经理也在工作的前期可以大略看出。
管理风格和工作风格一旦定型,在以后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很难改变,故许多进入职业经理角色的人其后便停止了晋升。其中有运气成分,也有个人努力成分,而更多的还是个人自我定位的失误。
年轻的经理们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认知误区,如:
对资深经理人的盲目崇拜,言听计从。只顾努力完成资深经理的工作安排,而不考虑为何这么做,可否换种方法完成,一旦放到独立决策的岗位便会显出其无能、难以独当一面。
对企业文化的盲目崇拜。对业务的了解停在理想阶段,对实际业务工作的认识也来源于工作报告。
官僚作风十足,觉得高人一等,到处指责别人而得罪人;
缺乏“领导”风度,在前几年工作中一直存在上级庇护下,做事瞻前顾后,离开领导便六神无主。
业务面太窄,仅知道自己工作的一小片天地,而对相关业务部分一无所知,
无法进一步展开自己的能力和开发潜力。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人性格因素:根本不适合成为高级经理人;
二、个人运气因素:没有遇见善于开发人力资源的老板;
三、环境因素:业务接触面过窄、仅限于自己活动范围。
具有长远目光的经理人任何时候都考虑到业务结果与工作流程的平衡,即不仅要考虑如何拿到金蛋,还要考虑如何持续拿到金蛋;永远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利益;此外,“杀鸡取卵”固然可笑,忽略当前业务成果而沉迷于“养鸡”过程更不可取。
对管理者来说,一心一意地努力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偷懒的行为。
照上级的话去做,谁都会。那么,你比别人强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所谓的效率,是“投入与产出比”,追求“高效”是管理者的终极目标,保持高效则是管理者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从此意义上说,管理者不应只以“一份耕耘”求得“一份收获”。而应在工作中时时考虑如何用最小的资源和时间达到期望目标,尽量减少执行过程中的消耗,提高执行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
迷失目标于过程之中不仅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也是中低层经理人低水平循环怪圈形成的原因,管理者不可不时时检查自己:工作中,是否以行为的忙碌掩盖了脑筋的偷懒?
管理者首先必须学会自我管理
管理活动千头万绪,如何通过自我管理提高自身及员工效率是不容小觑之事,同时这也是企业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应涵盖的内容之一。
切忌随波逐流
人生活中可选择的东西其实很多,工作中亦然。要选择工作中那些确定能控制;而且,你始终可以通过选择来控制自己对发生的一切(无论是好、是坏)的看法。
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可以解决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自我管理包含了以下一些方面:
学会自我负责
必须改变不正确的观念,如“我的工作状况是外界造成的”之类的看法,树立正确的认知:“我”的思想、知觉以及工作中的有所为/不为,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因为“我”是这些行为的主体。
设立高效目标并付诸行动
学院派认为,有效的目标应是SMART(聪明)的目标。SMART指一个有效率的目标应该具有以下条件:
S=Specific(具体化)
M=Measurable(可衡量、量化)
A=Achievable(可完成)
R=Result-oriented(结果为取向)
T=Time-limited(有时限)
另外又加上CAR原则,即Communitable可交流的、Acceptable 可被客户接受的 、 Repeatable 具有再现性
实际上,有效的目标其实还有其它许多特征,但这种种描述很可能成为一种“漂亮陷阱”:对目标进行描述的方法并无法确定一个适合具体环境的正确决策。要谨防“行动目标的迷失”,多考虑此时开展此项活动是否有效、有利?
有效的管理时间
苏格拉底说过,“无计划的生活毫无价值”。工作中要谨防无形的“时间杀手”。
夜场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根据帕金森定律:每项工作都可以无限期地占用你的时间。而墨菲定律则告诉我们,每项工作所花的时间都会比你想象得多。
“时间杀手”之所以出现,根源是工作目标不明。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实现某个目标而是“为何”定此目标。确定了目标之后才能分清轻重缓急,才能适当的分配、投入精力完成目标,要知道,一件事拖时越长,耗费的精力就越多,效率越低,同时由于心里不时的惦记,也影响办其它事情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率的管理者必须在目标设计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讨论、讨论、再讨论。没有一个有效的行动目标,再完美的计划也不可能创造出价值。另一方面,对许多管理者,特别是年轻的管理者,设立目标并不困难,难的是保持自己行为与设立的目标永远一致。许多人即使开始时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但在具体工作时往往会沉湎于工作的过程而遗忘了既定目标,称之为“目标遗失的错误”。例如,品牌经营的核心目的是“赚钱”而非打击竞争对手,打击竞争对手只是赚钱的一个策略,类似的策略还有:满足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改善场内产品的成本结构,形成不同档次的产品链;推出高利润的新产品、新服务手段,改善盈利水平等。管理者最忌设定错误目标,打击竞争对手的过程中不断被对手牵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行动上的被动。
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即用最小的资源和时间,达到投资者的期望目标。与投资者不同,管理追求的是尽可能减少执行过程中的消耗,提高执行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
与老板不同,高级经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高效的执行过程,而非创出“高风险”的高目标。换言之,目标应由投资方或老板提出,管理者的本分是提出高效率的解决方案。他们要听的不是“我们一定要把服务质量提高”、“我们一定要想法提高每月盈利率”之类的话,而是“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达到某个目标。”
鉴于此,以上提出几点供各级管理者参考,篇幅所限未能面面俱到,亦难免有疏漏之处,望有机会能一起讨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