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为例口蹄疫的症状是: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0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极高。
口蹄疫防控原则是:
(1)预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二氯异氰豚酸钠(含有效氯≥20%)、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接种。对疫区周围牛羊,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
(2)治疗病初,即口腔出现水泡前,用血清或耐过的病畜血液治疗。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1:1)每天涂搽3~4天,用大酱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紫药水)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猪:临床以蹄冠、蹄叉、蹄踵、鼻端发生水疱,体温升高至41~42℃,拒食,跛行,进行性消瘦为主要特征。愈大愈肥的猪跛行和消瘦愈明显,常表现卧地不起,不能站立,跪地爬行。病情严重者蹄匣脱落。
牛:体温升高,精神抑郁,脉搏加快,结膜潮红,反刍减弱或数量减少。继之口腔黏膜潮红、干燥、发热,出现全身症状,随即迅速发生口腔病变。
羊:绵羊常成群发病,多数呈一过性,症状轻微,有时不易被察觉。仔细检查时可见唇和颊部有米粒大小的水疱。山羊患病也较轻微,症状和绵羊相同,偶尔也可见到严重病例。奶山羊口蹄疫常出现典型口蹄疫症状。
病理变化折叠编辑本段
除口腔、蹄部或鼻端(吻突)、乳房等处出现水疱及烂斑外,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也有烂斑或溃疡,小肠、大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仔猪心包膜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心肌松软似煮熟状。组织学检查心肌有病变灶,细胞呈颗粒变性、脂肪变性或蜡样坏死。
诊断折叠编辑本段
口蹄疫的临床特征与猪水疱病、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极为似,故仅根据临床症状常不能作出鉴别,发现可疑病例应进行封锁、业技术人员采集病料送到国家指定的实验室进行实验确切诊断。除国家指定的口蹄疫实验室以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口蹄病毒的分离、动物试验和保存。
预防措施折叠编辑本段
刚产下的小猪,没吃奶前,可每头猪口服1ml国浩高科口蹄灵,可有效的预防猪口蹄疫
其他猪群可按照国浩高科口蹄灵400斤/支肌肉注射做预防,可有效的预防猪口蹄疫。
治疗措施折叠编辑本段
针对猪口蹄疫可以用国浩高科口蹄灵200斤/支+头孢先锋配合治疗打一次就可以,效果显著。
如果有心肌炎类型的可先打地塞米松,半个小时以后再打国浩高科口蹄灵200斤/支+头孢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