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发展,就必须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小数除法,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因此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的特点,总结出分数化为有限小数的规律。又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1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恰当的诱发性的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乐学气氛,又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老师想买一件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学生感到“疑虑”之时,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全员参与
面向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如教学“不连续进位加法的列竖式计算”这一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每一步应该怎样列式。从形式上看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通过听别人“说”而学到的,特别是中下等生是否真正掌握,只能从“懂不懂”、“会不会”的询问中有一个表面的了解。如果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那么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
四、多层发展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可以通过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使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地发展。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现象,调查某些项目;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大帮助。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形成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应该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机会,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首先,老师自己一定要爱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认同感。
其次,上课的内容知识要多元化。不要仅限于课本。课堂更应注重探索性思维的开拓。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一些。
再者,帮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目标。
还有,老师课下要多更学生交流,在学生获得进步的时候给予其鼓励或奖励,让学生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就是老师要做到真正地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上的课本,也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良好品质。
得先让学生搞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不是单一的应该多元化,教育方式方法也因该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