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具体时间为什么每年都不一样?

2025-01-07 01:14:3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不同年份的立春并非都是2月4日,一般情况下是在2月3日或4日之间变动,但有些年份也出现过2月5日立春的情况,因此可知,不同年份的立春并不一定是同一天。天文专家指出,2月4日立春的年份是

最常见的,但有些年份也出现过2月3日和2月5日立春的情况。比如,1900年—2000年这一百年间的统计显示,立春只有2月4日和2月5日这两天,没有2月3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春天的意思立

春也就是春天开始了,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农历一年节气的开始,而且它也是十二生肖年中每一年的开始,因为传统十二生肖纪年并不是从春节或元旦开始,而是从立春开始,比如2018是狗年,那么今年属狗的属相就是从今天开始的

回答2: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最阳历”的阳历。它完全直接按照太阳运行(其实是地球公转运行)规律制定的。直观上看就是每个节气与定点太阳高度一一对应。二十四节气以“两至两分”为骨架。平均插入另外20个节气构成。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就是每个节气都对应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一个精确点。所以你在一个地方看立春正午的太阳高度每年都是一样的;日出日落时间也是一样的。地球也是每年立春经过公转轨道上的这个点,这个就叫做立春点。而立春具体时间每年不一样是因为公历“不准确”。因公历有平年、闰年。而地球公转是没有什么闰年的。每年都一样。实质是公历闰年前一年已经积累了3年的误差而看似立春延后了。而闰过以后又矫簧过正像是立春提前了。其实立春还是在原来的位置。只不过是公历日子在来回移动。

精确时间就是地球在轨道上这个点的时间。只要观测仪器达到什么精度,这个节气时间就能精确到相应的精度。想我国古代可能只能精确到天。现在可以精确到微秒。就是因为天文观测仪器进步了。这个概念还是一样的。

回答3:

这里大致涉及到两种算法:农历和阴历。
我们总是想问:为什么农历上立春了就应该是第二年的第一天啊,为什么还没有过年呢?
这个问题请见如下:

农历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历法,曾长期在我国使用,该历法中强调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而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间也有称为夏历、阴历的。在 1912年以前,我国历代一直沿用这种历法作为正式历法。而真正的阴历是最古老的历法,现今伊斯兰国家和地区中使用的回历,就是阴历的一种。

农历与阴历都是中国现存的纪年历法。在许多场合,不少人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农历就是阴历,阴历就是农历。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区别如下:

1、两者编订的主导思想不同

中国的农历和阴历均选用月球的运动作为参照,每月的日数近似等于月相的变化周期——29.5306日。在月份排列上,一般大月30天,小月29天,两月平均后每月日数为29.5天,这与朔望月的长度基本相当。此为二者的同源之处。因此二者都能准确的反映月相的盈亏:月中为望月(满月),月初为朔。但中国农历的节气还能够反映四季寒暑的气温变化,如平常所说的“五黄六月”、“寒冬腊月”等词汇,说明农历中的“五六月”是小麦成熟的季节,气温较高;“腊月”是隆冬,气温较低;“二三月”和“七八月”是气温的过渡季节。由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时段,是依据太阳在公转轨道即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因此,中国的农历带有阳历的某些特征,能够用来指导农时,安排作物轮茬。常说的阴历只能反映月相变化,不能反映气温变化,因而它是纯粹的“阴历”,不能指导农时活动。

2、两者月首的安排不同

中国的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时刻所在日期定为月首,即初一。唐朝以前采用“平朔”,唐初以来,改用“定朔”,即初一固定在真正的朔日,当天晚上肯定没有“月亮”。回历纪年所用的阴历的月首按教规以新月始生为朔,即在日月合朔以后,相当于农历的初二或初三,当天晚上可见到“新月”。

3、两者的“年”有区别

中国的农历由于选用了恰当的“置闰”原则,使平均历年长度的近似值等于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因而,农历的“年”与阳历的“年”基本同步,但回历纪年中阴历的“年”只有12个阴历月的简单积累,其长度为29.5×12=354天,和阳历“年”之间有着约 11日的差异。因而,长度积累后,月份和寒暑往来会出现颠倒现象。农历的新年一般在冬季,而阴历的新年则可能在暑期到来。

4、使用地区不同

中国的农历由于能够反映寒暑往来和月相的盈亏变化,因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普遍适用,而且特别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在中国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得到广泛使用。但阴历的使用地区主要限于伊斯兰国家,而且只在欢度宗教节日时才使用。

总之,中国的农历所包括的地理意义要丰富得多,是一种阴阳历,与阴历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

回答4:

立春每年都是阳历的2月4号或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