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需要有关战争的小故事(200字左右)今天就要

要快,今天要
2024-11-30 20:38:0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北平被日寇侵占后,京西一带便成了鬼子的根据地,但在永定河西岸的老八区(当时属宛平县),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游击队,人数虽不多,根据地在斋堂、灵水地区,活动范围却达到了永定河边的坝房子、稻地和侯庄子一带。
小小的游击队在当时可是做了不少大事。队员们乔装打扮到河东探听日寇的动向,与麻峪村韩×、王×有过联系,同时,了解到麻峪桥梁小学的刘静轩老师是八区人,并与他取得了联系。针对鬼子搞的“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等有意奴役中国人民思想的侵略宣传,游击队展开反日宣传,编印揭露敌人侵略阴谋的宣传品,请刘老师帮助刻印,那个时候,刘老师都等夜深人静,在昏暗的油灯下以刻印测验试卷为掩护,刻印宣传品。这些宣传品再由游击队员秘密取走,分发到老百姓手中。
当时,敌寇在麻峪修碉堡,小小游击队 还教大家巧妙地跟鬼子斗争,“出工不出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干活时,村民们都在磨洋工,游击队的宣传作用又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期间也发生了不少抗战小故事。

游击队巧捉鬼子官

在麻峪村东西两个碉堡修好后,虽然日夜有鬼子兵站岗放哨,但也阻挡不住在村民们掩护下的游击队河东河西自由地往来。日寇在其既有武装驻防,又搞了“连环保甲制”的情况下认为万无一失,便在永定河东一些村子随便出行。
孰不知在抗日情绪高涨的村庄里,老百姓、游击队已成一家,同时下地干活,频频出现在街头巷尾。一天下午(大圈儿)一名叫菊本的军曹和一个叫白连碧的特务从河边碉堡下来,去了保公所,村民看见了立刻通知了正在麻峪村工作的游击队长杜钢和队员李英。两人迅速背上背筐,带上除草的小薅锄,化妆成农民,尾随敌人其后。当鬼子和特务走到麻峪南“武道庙”时,杜钢队长从后面用没把的小薅锄顶住了鬼子菊本的腰,令其举手缴械,李英同志健步飞奔过去下了特务白连碧的手枪。抓住鬼子和特务后,将他们押在村中的进步户中。第二天,在过河干活的人群掩护下,把敌人押送到河西游击队根据地。
事过两天鬼子发觉菊本和白连碧失踪,便派兵到各村寻找,他们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询问,人人都说“不认识,也没看见有一个日本官和一个中国人在一起”。无可奈何的日本鬼子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了。

===============
游击队员
活捉敌人翻译官

1943年春夏相交的一天下午,鬼子的翻译官潘××身穿鬼子军装,头戴鬼子牛皮帽,脚下一双黑色牛皮大马靴,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麻峪村,到保公所找到保长王××,带他到一家吸鸦片的人家吸足鸦片后,又骑车回保公所。游击队安排的老乡发现了潘××的行踪,立刻报游击队的炼星海同志。
当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日本翻译官骑车走出东街要过大影壁时,被藏在影壁后的游击队员用河流石打了来,潘××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游击队员抓住,并夺下了他的手枪,带回了“安全户”,换了农民的衣服押送到河西去了。第二天,日本鬼子来麻峪村,把人们都集中到西街一个叫“西口儿”的地方,临时找来北街杨某人的姑爷当翻译,说明翻译官失踪之事,让大家举报,众人全说不认识那个翻译官,也不知道他来之事,敌伪保长说他在下午太阳下山时已经回去了。敌人无法只得作罢。
==================
步枪打飞机

步枪打飞机,听起来简直就是神话,但这的确是传扬在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的一段抗击日寇的佳话。

1939年10月某天,我平西抗日根据地挺进军十团八连在门头沟斋堂川青白口永定河畔与日军展开激战。挺进军隐蔽在河边山林中占据有利地形打击来犯之敌,日军匍匐在河北岸光秃秃的河滩上,目标暴露无遗。战斗打响后,水面上,河滩上日军尸体横七竖八,伤亡很大。不甘失败的敌人,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调来飞机,妄图以空中优势遏制挺进军火力,挽回败局。

头上敌机猖狂呼啸,硬拼就中了敌人的圈套。看看手中顶不上劲的步枪,战士们攥紧拳头眼里喷出仇恨的火焰。敌机在八连阵地上空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战士们的武器装备与敌人悬殊太大,如果跟敌人拼火力肯定吃亏。地面的日军得到空中支援后,乘势又向八连阵地逼了过来,情况万分紧急。

这时候,十团的徐存洋等20名战士奉命赶来增援八连战士。徐存洋和战友们很快隐蔽好,等待战斗时机。他观察后发现,由于八连阵地在山谷之中,敌机投弹轰炸就必须尽可能接近地面俯冲,才能对阵地造成威胁。所以,敌机俯冲下来的时候距离地面很近,就好像就擦着战士们的耳朵飞。而且,俯冲一次,敌机就得赶紧拉升,不然就会撞到山石上机毁人亡。敌机不能连续轰炸,攻击力就减弱不少。得到这样的结论,徐存洋心里有了数。

徐存洋发现不远处有棵大树,就趁敌机拉升的空档迅速奔到大树下隐蔽好,待敌机俯冲迫近的时候,他噌地闪出身体,抬起手中的苏制水连注步枪“啪”的就是一枪。敌机翅膀一抖,直奔徐存洋藏身的大树横冲而来,“嗒嗒嗒”一梭子子弹打在石头上火星四溅。徐存洋机智地就地十八滚,藏到一块巨石后面。说时迟那时快,趁敌机还没顾得上拉升喘息,徐存洋抬手对准敌机又是一枪。这一枪,小日本的飞机吃不住劲了,只见飞机左右乱摆,尾巴拖着长长一道黑烟,一个猛子就扎在塔岭沟中。战士们欢腾了。日军飞行员至死恐怕也不相信,自己的飞机会被挺进军战士的普通步枪给打了下来。

挺进军战士徐存洋用步枪打下日军飞机的消息,很快在平西抗日根据地传扬开来,鼓舞着抗日军民更加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者。
日本投降前一天获勋章

一枚为优异飞行十字勋章,和老布什胸前的一模一样

1944年冬的一天,彭嘉衡执行任务去长江流域侦察,并伺机轰炸日军战舰。“从空中望下去,能看到日军军舰上的太阳旗,我当时心中怒火陡然升起。”彭嘉衡说,这次冲动差点让他丢掉性命,“我驾驶着飞机低空向军舰俯冲过去,心想还不如把飞机与日军军舰同归于尽。”就这样想着,他快要挨着军舰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一个人牺牲了是小事,可是部队却少了一架能与日军作战的战机,便又把飞机拉了起来。

这次,彭嘉衡是贴着日军的炮火冲出来的,在枪林弹雨中,飞机中弹有些抖动,但他还是驾机脱离险境回到了驻地。彭嘉衡驾驶的是当时最先进的P-51野马战斗机,即便油箱被击中还可以自动封闭,而日军的战机与之相比性能相差甚远。

但也有战友未能像彭嘉衡那么幸运,在战机受伤的情况下安全返航。有一天,芷江机场突然降落了一架摇摇晃晃的B-25中型轰炸机,飞机还没能进入跑道便一头栽地,机身立刻起火燃烧了起来。“飞机里还有一位飞行员,被夹住了出不来,大火烧身,飞行员的叫声异常惨烈,一旁的救护人员也束手无策。”彭老回忆起那一幕仍感心惊肉跳,“这时,一位美国飞行大队长跑了过来,他拔出手枪向大火中的飞行员连开了两枪,看着飞行员死去,大队长把手枪扔进了燃烧着的飞机,低着头慢慢走开了。”这位大队长边走边哭,满脸的泪水,他内心的痛苦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看到了,亲手打死自己的战友,那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后来,军事法庭判这位大队长无罪。”

芷江机场的航空条件设施比较差,碎石子筑起的跑道很短又很窄小,在跑道的两头是两个小山,三面环水,作为机场并不是理想之地,但对战事吃紧的中国战场,芷江机场所起到的作用在战争后期非常显著,压制了日军在华南、中南、西南的空中炮火。

条件奇差的机场时常让对日军作战无损的飞行员却在降落时不能走出机舱。就在大队长开枪打死飞行员不久,一位美国飞行员驾驶的飞机也是在迫降后起火。“我们未能看到他活着走出来,火熄灭后,我和战友赶去查看时,看到他的身体被烧得剩下了很小的一团,但他坐着的姿势仍然是双手紧紧握着驾驶盘的样子,让我们肃然起敬。”

凡是在中国战场的美国飞行员,只要执行过50次任务,就可以得到回国休假的机会,而且还可以获得优异飞行十字勋章。彭嘉衡的飞行超过了50次之后,他得到了到后方重庆休假一个月的机会,在那里,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1945年8月14日“空军节”,也就是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的前一天,彭嘉衡获得了美国政府颁发的两枚勋章,其中一枚为优异飞行十字勋章,和悬挂在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胸前的一模一样。

弟弟,你在哪里?

这是山东战史上空前壮烈的一次战斗,这场战斗中,万余非战斗人员与装备精良的5.3万敌人殊死斗争,一千多人的伤亡换来了九千人的胜利突围,敌人消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阴谋被彻底摧毁。

当初的荒山上如今种满了果树,战斗的山真正成了“青山”:收获时节,果实饱满,富裕着这里的人民;山风吹起,漫山的果树“沙沙”作响,永远呼唤怀念着先烈们的英灵……

战役背景 1941年11月,日寇调动5万余兵力向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一举歼灭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我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29日,我机关数千人误入敌“清剿”包围圈内。30日凌晨开始,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向我转移到大青山地区的军民发起攻击。

记者行程 从临沂出发到达费县后,沿费蒙公路到达位于薛庄镇的大青山脚下,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前听党史办同志讲述当时的战争场景;沿山而上,探寻战争足迹;在辛锐牺牲地缅怀她的事迹;最后来到转山顶村,找寻当初救助抗日战士的当地村民。

校长指挥我们打突围”

“敌人密集的子弹打在我们身边的石头上啪啪乱炸。看到首长们和机关人员都转移了,我们就边打边向西撤。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当敌人靠近的时候,我们就拼上几个手榴弹,等敌人卧倒时再向后撤。”

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提起当时战争的场景,今年82岁高龄的刘钢老人仍觉历历在目。

参加过大青山突围战斗又在我市工作的而今仍然健在的仅有两位老人,刘钢是其中的一位,目前在临沂军分区第二干休所休养。大青山突围战斗发生时,他才18岁,是抗大一分校侦察队尖兵班的副班长。

想起当初,刘老仍然记忆犹新:“大青山战斗是1941年11月30日拂晓首先在大青山西北角的胡家庄、大古台北山上打响的。抗大一分校校部和五大队就驻在这一带。校首长迅速派出部队阻击,并组织机关向大青山方向转移。当我们转移到大青山西侧的南涝坑时,又发现山东分局、省战工会、115师机关以及《大众日报社》、还有医院等几千人也隐蔽在那里。这时胡家庄、大古台已被敌人占领,并在我们后边尾追上来,大青山东北方向也发现敌人。这样东面、北面都有日本鬼子,我们又侦察到南边由石岚方向来了一股敌人,以三路纵队快速向大青山接近。三面被围,校长周纯全等首长决定立即越过沙河向洋山(今为费县塔山)方向撤退。”

据刘老回忆,当时整个战场人多单位多,周纯全一边组织指挥战斗,一边组织机关人员撤退。但当大部队向西撤到李行沟时,南面的敌人占领了梧桐沟及上方的山头,一挺轻机枪居高临下向突围人群疯狂地扫射;北边,由胡庄家、大古台方向上来的鬼子占领了李行沟北边的小山头,一挺重机枪向下扫射,南北两挺机枪夹击,把李行沟西口完全卡住了。这时敌人已从四面包围上来,大青山下硝烟弥漫,枪炮轰鸣。

“向后撤时一些牺牲的同志身上有手榴弹,我就把它摘下来,一共有8个。”被刘钢搜集来的这些手榴弹由周纯全校长分给了其他的同志,刘钢和时任班长丁云(现居我市,离休在家)、王俊思沿着地堰迂回到南岭头下边,向敌人的机枪阵地甩了几颗手榴弹,把敌人的机枪打掉了,打开了敌人南北夹击的封锁口。

一个关于战争的笑话故事

一个游击分队断了给养。其中一个游击队员自告奋勇,要求回村到自己家里搞点吃的来。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他穿上滑雪板就上路了。第二天就背着个包袱回来了。他坐下来烤着火,从包袱里掏出一块猪油。

“嘿,小伙子们,我到家时已是深夜。我敲了敲门,我老婆迎了出来。你们猜我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谁猜对了这块猪油就归他。”

队员们纷纷猜测起来:“搂住她亲嘴儿?”

“不对。”

“问问孩子们怎么样了?”

“不对。”

“找东西吃?”

“不对。”

这时有个人说:“你就在门口和她干了好事。”

“对,猜中了。这块猪油归你了。谁能猜出我做的第二件事来,给他这两块咸菜。”

大家又开始猜起来。

“这回你该问问孩子了吧?”

“不对。”

“进屋了?”

“不对。”

“看看四周有没有危险?”

“不对。”

又是刚才那个人低沉的声音:“你又和她干了一次。”

“猜对了。拿着这两块咸菜。谁要是能猜出我又干了什么,给他这瓶威士忌。”

所有的队员都异口同声地喊道:“又干了她一次。”

“错了,我脱下了滑雪板。”

回答2: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听老红军讲长征的故事
“年轻人,你难以理解我们这些老人面对浴血奋战换来的太平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险境里我们始终不动摇,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努力能换来今天的安定繁荣!”
7月23日20:00,记者见到了14岁参加红军、曾经三过草地、戎马生涯半个世纪的老红军战士,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任思忠老人。这位83岁的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谈起过去的峥嵘岁月,神情激动起来,双唇有些颤抖……

15岁少年 率171人加入红军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到达川北,川东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开始在达县一带活动。当时,因贫困辍学的任老正在家中帮助父亲务农。

“党的队伍给了我思考的能力,我明白了为什么穷人辛劳一生后代还要继续受穷”,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给穷人指出一条活路,这在任老心中掀起了巨澜。红军队伍为贫苦农民作主,任老明白了,这是一支穷人的队伍。

红色家庭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哥早他加入游击队,但不久便在一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父亲积极响应革命队伍的号召,担任村苏维埃主席。这位老人在红军离开根据地的岁月里,被反动军队关进监狱,活活折磨致死,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含恨离去,这一切,更坚定了任老参加革命的决心。

1933年是任老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年份。6月,任老参加了游击小组,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老思想活跃,积极探讨革命的道理,很快便成为游击队的中坚力量。红军主力占领达县后,他被选为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15岁的少年成了171名红小鬼的“头领”,在他的带领下,全队172人集体加入了红军。

打“扇子队” 少年军人名声大振

从游击队员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战士,但四川强横的反动军阀势力还是逼迫部队流动开展革命工作。

1934年7月,任老时任四川省少先指挥部政教科长兼干部连指导员。在四川西部丹巴地区开展工作。一天,当任老等人在一座3层小楼上开会时,反动军阀的武装突然冲到了楼里,与负责放哨的同志在楼梯上展开了激烈的枪战。脚步声密集急促,逐渐近了,留下来肯定是死,任老等三人跳窗逃生,一名同伴当场摔死,任老右臂支撑着地,上臂骨折后戳断肋骨插进了胸腔,他忍痛与同伴钻入夜幕迅速转移。

但没过多久,绷带吊起伤臂的任老再次活跃于山间的村庄里。

革命者的工作激起了恶势力的疯狂反扑,在新塘坝地区,有一支500人左右的地主武装,他们疯狂袭击革命者的工作队,屠杀革命群众,打仗时人人拿着一把扇子,妄称是刀枪不入的神兵,当地群众称之为“扇子队”。一天深夜,任老带领干部连在地方赤卫队的配合下夜袭“扇子队”。战斗中,他被敌人刺刀捅伤,仍坚持参加战斗。是役,扇子队被全歼,少年军为川陕根据地人民除了害,一战成名。

一过草地 竹签穿透他的脚掌

“年轻人,用语言表达不出长征真实场景,你根本不可能想像出当时有多么艰苦”。任老对记者说。任老前段时间坚持每天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他看得比家里每个人都专注,他为这部电视连续剧感动,但仍然对家人说,“有些苦他们拍不下来”。

任老头上的三块伤疤和脚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伤都是在长征时留下的。说起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受伤,任老脱下鞋子,右脚背中央部位赫然有一块大约三厘米见方的凹陷。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老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0.1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什么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

“和平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讲到这里,任老喃喃地说。

二过草地 鬼门关口拣回性命

第二次过草地更险,任老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1935年下半年,任老时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来到黑水河时,便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保证主力部队过河,任老和另外30名干部战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时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对岸的只有8名。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在睡梦中被击毙,8人很快便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任老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已经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20天后,部队走出草地,来到绥靖。此时任老长时间休克,战友们都误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崖下的山洞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苏醒过来,挣扎着爬向河边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老竟爬了两三个小时。当地居民郝老汉发现后将他救回了家。

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便想收他为儿子。但任老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上,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两个月后,任老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省委,重回革命队伍。

经历这一次起死回生时,任老还不满18岁。

1936年7月,任老的病全好了,就在此时,队伍又从绥靖出师北上。任老带着七八名比他还年轻的战士在草原上行军。一天夜里,一位小战士问任老,“科长,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缺衣少食。”“那能实现吗?”“肯定能”。

说起荣誉 老人没有太多言语

任老在和平年代练起了书法,每当朋友求字时他总忘不了盖上一个章,或者是“长征战士”,或者是“幸存者”。这是老人晚年给自己的定位。

战争年代,任老是一名英勇善战的骁将,他重视思想工作,善用攻心战术,常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任老率领队伍在喀喇沁旗平叛,妥善运用了和平平叛的政策,打通了300公里承赤公路。此后,在攻打天津、广西剿匪、援朝金城反击战等众多战役中,任老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老人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荣誉章。但说起荣誉,老人没有太多言语。

“战争年代,我们身边倒下了太多的好战友,比起他们,我是一名幸存者,更是一个幸运者”,“我能够亲眼看到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实现就是最大的幸运,真正的荣誉归于那些光荣献身的烈士们。”

任老的家人介绍,任老每每想起自己身边倒下的战友,便非常难过。当年任老带171人参加红军,但经历历次事件,解放后任老再没能见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忘不了1953年自己回乡的那次经历。当时,战友的亲人听说他要回来了,站在路两旁等待询问亲人的下落,任老骑马走了30多公里山路,当久候乡亲们纷纷上前询问时,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另一次,任老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找到了战友的名字。

回答3: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森林地区对盟军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的战线开始崩溃,盟军的整个北翼受到严重威胁。12月17日,第101空降师接到战斗命令后,立刻向北驱车107英里,直扑巴斯托涅。巴斯托涅位于阿登东部公路网的中心。第101空降师的任务是夺占巴斯托涅,扰乱德军的交通线。12月20日,德军夺占了最后一条出入巴斯托涅镇的道路,把它孤立起来。德军在西线的胜利取决于击败第101空降师和占领巴斯托涅。强大的德军装甲与步兵部队试图从北面、南面和西面突破美军的防线,但每一次都被美军击退。第101空降师面对德军5个师的轮番进攻,始终坚守阵地,直到12月26日美军第4装甲师突破德军重围进入巴斯托涅为止。德军在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克的美军投降时,只得到第101空降师副师长麦考利夫准将的回答:”Nuts!”在其后的3个星期中,第101空降师经历了巴斯托涅战役中最血腥、最惨烈的几次战斗。随后,它与美军第3步兵师一起,逐个清剿了阿登地区德军孤立的抵抗区,结束了德军在那个地区的抵抗。保卫巴斯托涅的英勇行为,为第101空降师赢得了“优异部队嘉奖令”。在美国陆军历史上,全师获得这一荣誉还是第一次。
Nuts在大部分电影《坦克大决战》、电视剧《兄弟连》都翻译成“神经病”
《兄弟连》小说中翻译的是“屁话”
口语中译成“呸”

回答4: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f0c6ad345d5b91b7d1a2d3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