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说人类的各种语言无所谓“高下优劣之分”,但是,各种文字的成熟水平应当承认是有所不同的。这是由于语言文字与所属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基础、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紧密相关联的缘故。那些文化、科学、技术较为发达,具有文化、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背景的社会的和民族的语言文字,必然具有主导新生事物的“语词界定创新权”,其余民族的语言文字只能将其作为“外来词”引进,处于“顺应”的地位。长此以往,势必出现语言文字成熟程度的差异,研究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当然也需要现代的科学理念作指导。因此,也需要用这样的理念客观地认识汉语和中文的成熟度,以便理智地定位汉语和中文的发展,确切地定位语文教育的功能和地位。这里笔者试列出衡量语言文字成熟程度的几个意向性意见,权且作抛砖引玉之举。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成熟的程度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即文字表意功能的程度、文字与文化的融合度、文字的恒久稳定性、文字的文语简捷度、文字的文化包容度、文字的生理心理的适切度、文字与语言的语义协调度等。
1、文字表意功能的程度;
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表情、表意,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此,文字表意功能的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即可以随主体表达内心所思之“情”、所想之“意”,能够选择准确、贴切的语言、文字实现信息的沟通,满足其所“欲”。这种表达情意功能的程度标志着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和语言文字一体化的成熟水平,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文字表意功能的程度的缺欠和不足不得不过多地需要借用或引用辅助性工具作补偿,弥补其成熟度的不足。
就语言文字本体的自身完善程度而言,需要附加种种“特定条款(语法)”,提高其成熟度。然而,文字为了“表意”附加的约定越多,说明其表意功能需要借助的“外力”越多,说明其本身表意功能程度的有限。
就语言文字的实践应用而言,视其“时空”适应程度,即,是否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是否能充分适应不同语系沟通之需,如,过多的外来词的“译音式引入”,同样说明文字表意功能的不足,不得已而为之,反映其表意功能的成熟度不够高。在中国某些少数民族文字由于文字的表意功能的程度不足,严重影响信息的吸纳与传播,就是如此。
就语言文字的主体人而言,文盲、半文盲由于掌握文字的数量有限,即使基本达到识字要求而理解和掌握字意有限,同样会影响或决定其语言文字表意的成熟程度不够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可以说文字表意功能的水平是语言文字成熟程度的首要标志。文字的表意功能,既要表“口头语”之意、又要表“书面语”之意两个方面功能。前者显然是通过文字表音以达到表意的目的,后者则表现为文字直接表意。事实上,以西方拼音文字最具代表性的英文为例,近现代也是沿着不断地强化表意功能的方向发展着,而不是不断地“加长音节”符号以适应新词汇出现的方法,比如“词意组合的复合词”、日益增多的“词句缩写”等。相对地,汉语、汉字、中文的拉丁化倾向表现出“弃表意为表音”,势必模糊语言文字的区别性特征,显然是不明智的。可见,只有以文字表意功能为主、辅以表音是最为理想的文字,汉字的形声字就是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起来的文字。就目前人类文字发展而言,汉字形声字的充实完善和系统发展是具有明显优势的成熟文字——一方面保留汉字特有的表意功能、另一方面吸纳了拼音文字易于“识音”的长处。当然,拼音文字如果能够沿着汉字表意功能的长处加以改造,也会提高其成熟度的。
2、文字与文化的融合度;
文字成熟度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字与文化的融合程度,融合度越高表明文字与文化一体化水平越高,当然,与人类自身生命的成长越加紧密,其成熟度自然也就高。因此,考察文字的成熟度不能不考察其与文化的融合度。
文化固然有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之分,但是,所有文化的传承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语言文字得以实现。世界上有许多如“埃及金字塔”般的物质文化之所以成为“谜”,如“传统工艺”般的非物质文化之所以成为“秘”,正是由于没有或缺乏书面文字的记载造成的。在这方面,文字的作用、特别是汉字的作用显然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这种优势正是汉字与文化的融合程度的紧密性决定的,无论汉字中源于“写实”的象形或是源于“占卜”的甲骨文,甚至源于
“妇女压迫”的女书,都是以文化为其“渊源”所生,区别于那些“运用人造符号记录语言”的文字,需要注入人文性而丰富其文化内涵;相比较,汉字由于为文化作超时空的传承,形成汉字内涵文化和文化依托汉字的一体融合的格局。文化越是发达就越是需要发达的文字,反之,文字的成熟度高势必促进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在近现代人类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势下,文字是否可以较大程度地融合文化的发展,是文字生命力之所在。在人类历史上,凡是文字与文化融合度高的,就获得理想得多的发展;凡是文字与文化融合度差的,陆续消亡,就是证明。
在中国历史上,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多次成功地占据了中国的统治地位,但是,他们的文化、特别是集中表现其文化的语言文字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征服汉语汉字中文及其文化,不能不被代表先进文化的农业制度下的汉字文化所取代,其中以著名的康乾盛世强调满族统治者必须学习汉字文化最具典型性。究其根本,在于汉字与文化的融合度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令人难以拒之,标志汉字的成熟程度、以及汉字和汉字文化令人叹服的融合度。
3、文字的恒久稳定性;
语言文字的成熟度尤其表现在超越时间的历史性传承方面。成熟度高的文字必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延续较长的时间,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具有与时俱进的活力而不为历史所淘汰,我们称之为“文字恒久的稳定性”或曰“超时空性”。恒久的稳定性是文字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
文字与人类生活密切程度如何、与人类文化融合的程度如何,决定了文字适应时间运行的稳定性。文字适应时间运行的稳定性越高,说明文字的成熟水平越高。稳定性高的文字有助于信息的现实交流,也有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在这方面,口头语言由于它易于随着地域、族群和个体语音习惯发生变化,因而,它的稳定性远不如文字来得恒久。文字只要没有人为的变革或外力的毁坏是可以稳定不变的。可见,文字过分依赖或单纯依赖语音是容易破坏文字恒久的稳定性的。相对说来,依赖语义的表意文字只会随着语义发展的不断丰富其内涵、而其语义发展过程又为文字所记录保留,稳定性自然突显,汉字的“书同文”就是典型的实例。
4、文字的文语简捷度;
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否以最经济的方式方法进行,同样是语言文字成熟度的标准之一。其表现为语言结构简单、区别机制直观便捷,文字表意确切明快。鉴于文字的作用就是表意,那么,表意的简捷度越高,说明文字的功能性越强。所谓文字的文语简捷度,就是说,它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运用较省的资源、借助较简的法则、花费较少的精力,表述尽可能大容量的信息、尽可能深刻的语义和尽可能丰富的情感。能不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当然是衡量文字成熟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科学理念之一就是简捷,科学的必定是简捷的,作为成熟的文字——简捷的内涵是需要直观、确切、明快的特点的。特别是在人类极度关注资源与环境的今天,文字物化空间的占有量的多少,也是文字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换言之,就是说:表达相同的信息量,其占有空间量较少的文字更为成熟。这是,全人类、面对知识经济运行所需求的无穷无尽的文字信息,必须认真对待的最佳选择。汉字仅仅依靠3-5000个常用字就可以构成数万、甚至无穷个多音词。一般掌握最常用2500字,便足以应付自如、生成无限,并不需要额外附加繁琐复杂的语法。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所谓“文语”是相对于“言语”、“手语”、“旗语”而言,即这里的“语”并非是语言的意思,而是“语义表达”的意思。它们分别运用“文”“言”“手”“旗”进行语义表达。所以,“文语”特指用文字表达语义,也就是通常我们称谓的“书面语”。
5、文字的文化包容度;
一种语言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能不能具有较大的文化包容度——即,是不是能够在一切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包容外来文化,并且根据需要可以“以语言文字自身所具有的足够大的包容空间”尽可能吸纳尽可能多的外来文化,丰富语言文字的自身空间,此其一。其二是文字对文化丰富性的包容度是否足够大,文字不仅仅可以包容社会的、人文生活的文化,同时,需要考察文字能否包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的新文化,而不同的语言文字的这种包容能力是有差异的。应当说,一个文字系统的文化包容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一体化到来的时代面前,文字的文化包容度必然是语言文字成熟度的标志之一。任何文字如果对外来文化具有排它性或局限性,自然表明其成熟度的不足。以“激光取代‘镭射’(laser)”和“滥用‘粉丝’(fans)”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从事外文翻译的专家都有体会,即在外文中常常难以找到确切的词汇表达汉字的中文语义,从而比较确切地表述相应的外文原意,于是,只好用“译音”处理。可见,用“译音”吸纳文化、表明语义的越少,说明其成熟度越高。
6、文字的生理心理的适切度;
文字既然是表意的,因此,文字在生理方面就越是应当体现一种尽其所能密切脑神经生理构造和运行机制的特质。文字的这种特质越是密切,表明其成熟度越高。现代脑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事件与声音、图像、符号、语义的协调是人类认知文字的捷径,文字越是有利于这种“协调”,说明“天人合一”的适切度越高,具有学习和掌握的生理优势,其生物能消耗相对来得低,文字的成熟度自然应当说是高的。
文字的表意就是人的思维的外在,这是因为只有文字可以将人类思维过程物化、并予以表现。可见,文字越是“直截了当”、“望文生义”就越是接近思维活动本身;文字表意越是符合思维路径的简单明了,越是说明文字的成熟度高;文字表意的丰富性与思维的丰富性的一致性程度越强,说明文字的成熟度越高。现代脑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汉字是“双脑文字”。有研究还表明汉字有助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可见一斑。
7、文字与语言的语义协调能力。
无论口头语还是和书面语都是以表意为宗旨的,但是,一般说来,口头语的表意方式和习惯不同于书面语的表意方式和习惯,各自有各自的运行结构和机制。尽管如此,它们的发展趋势总是归宗于一致的语义的。这其中,书面语的变化有时是跟在口头语的变化之后的,它的作用是“扬弃”口头语的随意性、加以规范和精练。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理念、新事物、新创造、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更多的是为“新的概念”命名,又表现为书面语在先而口头语在后。因此,二者之间总是在对应与不对应之间求得不平衡中的平衡、不稳定中的稳定。成熟度高的语言文字应当具有较强的协调二者“平衡”和“稳定”的能力。拼音文字用增加音节的长度或语法的制约,组成协调语义和文字二者表意的一致性。表意文字则以“无为而治”的态度,一方面,容许口头语沿用自己的规律而存在与发展,另一方面,则从中吸纳精华而加以扬弃,其目标是以其自己的表意方式构造“字与词”、只图归宗语义同一、运用方便。这是文字的语义包容机制的成熟体系问题。因此,不能不认识到成熟度较高的文字必须是易于协调“语”和“文”关系的。既然文字就是用于表意的,那么,易于协调才有利于表意功能的发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任何语言文字的成熟度作客观考察,以清晰我们的认识;我们也需要对所有语言文字的成熟度作分析,以明确我们的文字发展方向。
在世界上数以千计的众多语言文字面前,人类不能依靠强权、强势推行某种语言文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只能遵循其特定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但是,确认语言文字成熟度的理念会有助于促进人们“选择”语言文字的科学发展观。比如,汉字的发展方向不应当是放弃自己的长处,而简单地照搬拼音文字的优势实行拉丁化,而是遵循汉字规律在“形声字造字”(比如,中国香港将电梯写作“车字旁、立字边”,读作“li”音。望文生义,意音并茂,绝妙也。)方面下功夫。而使用广泛的英语则需要吸纳汉字的“形意联想”的方向发展为宜,比如,“汽车(automobile)、火车(train)、电车(tram)、马车(carriage)、救火车(fire engine)”彼此之间毫不相干,如果“engine”是它们的共性,何不如汉字那样,分别取“汽、电、火、马、救火”的词义予以组合,用于增加其“联想表意性”岂不可以大大简化?成熟度较高的语言文字,那么,应当是易学易用的。如果我们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地实现语言文字的易学易用,那么,就只能说明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的规律、尚未找到“易学易用”的方法。而“易学易用的方法”来自于人类对语言文字成熟度的选择,是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理念探究而得的。
参考文献:
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张朋朋《文字论》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