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学者是如何做到精通各国语言的?

2025-02-22 22:24:0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其实语文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语文英语的学习也不会更不能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语言是思想的工具,语文、语文教材,紧密联系着社会文化,是文化的载体,能集中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精神风貌与思想潮流。民国语文,自然承载了我们民族这个时期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取向,是我们今天所不能丢弃、离我们最近的文化遗产。当然,面对如今语文日益功利化特别是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追溯民国也是对现实的镜鉴。

回望民国语文,我们在怀念什么?

不是一切为了高考民国时期现代的教育体制刚建立,有较多的办学自由,刚脱胎于传统,学生的所谓"国学"底子自然都比较厚实。另外,民国时期能上学的人极少,国民大多数都是文盲,那时主要是精英教育,比现在的语文教育水准高很多。而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有人都能上学,是公民普及教育。

灿若星河的民国大师

  最重要的是,在如今应试教育下,语文教育愈发功利化、机械化和程式化。相比之下,民国的培养理念跟现在有很大的差别,因为那时没有全国统一高考。其实,民国时期也曾经有统一的全国性高考。跟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过时间比较短,只存在了短短三年。但是在战争时期,全国统一高考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安全的考室。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大家现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而且对于大师辈出的年代,大学语文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文学大师操刀教材

  一方面,那些不管是从日本、欧美留学的,还是从私塾里面熏陶大的文化学者们,他们都非常重视语文教育,像蔡元培、胡适、鲁迅、这样的人都来参与制定国文教科书。如《开明国语》的民国课本,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先生负责插画,全部是创作或再创作。出版社都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聘用一流的学者来研究这些教材,每一课就那么寥寥一二十个字,但他们都要反复地考量。另一方面,对于教材的编写,还要看他们的教学理念是不是先进。比如叶圣陶,他不仅仅是大家,他的教育理念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主体地位,肯定学生个体差异性等等。在那个时代,中西文化教育在开放的氛围中互相冲撞,吸收交流,没有一道很明显的界沟,所以那时的教材有很多闪光点。那个时代叶圣陶他们是把这个当成事业来做的,真的是全身心投入,不是作秀,不是一个完全的商业行为。

民国教材封面

语文的人文情怀

  1922年是壬戌年,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变革年份。这一年,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陈鹤琴等当年一大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在那段民族自新运动中所起作用。而关于其七条指导思想拿来指导今天的教育完全契合:适应社会进行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而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语文教育改革在人文教育、生活教育等方面得到了凸显。

而如今,具有一种温柔的价值内核,这是大半个世纪语文教育和教材一直缺乏的也是最珍贵的价值。单就教科书而言,人文情怀和童真童趣弥漫渗透于字里行间,并且自然流淌出来,这需要编者具有人文大境界和醇厚而性灵的语言文学的文化积淀。比如民国课本,一方面要让课文更具有汉字的美感,另一方面能照顾到孩子的兴趣。拿一篇民国课文来说,大家就因为用“来来来,来上课”好,还是“去去去,去上课”好,争得不亦乐乎;因为“来”字笔画多,“去”字简单点,但是不够亲切,最后选的还是“来”。遗憾的是,当下的语文教育日渐呆板和机械,更是缺乏人文关怀。

怀念是一种怀旧?还是一种寻找?

怀念民国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寻找

  有一些人在说,怀念民国是不是一种病?有人问我怀念民国是不是一种怀旧?每一次我都断然否定了,我说,怀念民国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寻找。经济学喜欢讲一个词,叫"路径依赖",教育也要讲"路径依赖"。今天的教育,可能更多的强调外面的资源、横向资源,而往往会忽略本土资源、纵向资源,那就是往前追溯。往前追溯我们有两大传统,一是孔夫子以来的人文教育,二是晚清以来的新式教育传统,我们只有这两个传统。从路径依赖来说,往往只有本土资源更有可以转化成一种动力,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外在的资源,我们在借鉴的时候,不容易转化成自己内在的生命力量。当我们回望民国的时候,是要寻找一种可以依赖的资 源,一种可以依赖的本土资源,因为从晚清到民国的半个世纪当中,我们的前人立下了一些规范,创造了一些可以让我们今天重新接上的传统。

回答2:

民国时期的学者大都出国留学过。而且他们学贯中西,以救亡图存在国外拼命读书,因此都精通各国语言。

回答3:

因为这个时期,我国依旧被其他的世界各国侵略者,所以这时候的学者,能够和很多的国家接触着,就能够了解各国的语言,并且精通。

回答4:

我个人觉得他们通过出国留学的机会,接触到外国的思想,从而勤奋苦学,让自己能够学成所归,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