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事求是2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3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4西柏坡精神是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5西柏坡精神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
西柏坡精神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由于它产生于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它集中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它的核心是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新的历史阶段的考验。它的实质是巩固和加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西柏坡时期,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是即将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以建立新中国,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党的主要任务是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是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是长期以来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主作风在西柏坡时期的继续与发展。
西柏坡精神,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此时,中国革命、正处于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向执政党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党的任务由革命向建设转变,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种客观现实决定了西柏坡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
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两个务必,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由于它产生于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它集中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它的核心是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新的历史阶段的考验。它的实质是巩固和加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与善于建设新世界,而西柏坡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同时还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另外由于它产生于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点: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两个务必”的精神。“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主题。它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当时,全国革命胜利在望,及时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既是对革命同志的期望和劝诫,又是对我们在西柏坡及其以前革命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作风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勇于斗争、善于胜利的精神。1948年9月12日——1949年11月30日,以为首的组织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三大战役其规模、气势之大,战略战术运用之精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充分体现了党勇于斗争、善于胜利的精神和气魄。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经过三大战役,失败已成定局。七届二中全会,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社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方向,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为的成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