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解析: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7篇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的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不能相容的地步,造成了消灭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同时,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的恶劣处境迫使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造成了消灭资本主义的主观条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像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做出这一预言距今已有将近一个半世纪,一百多年过去了,两种社会制度依然并存。不仅如此,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随着西方资本在全球的不断扩张,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最终形成。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从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涵盖电子、新材料、生物、光通信、激光、新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大量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增长。第二,科技革命引发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建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就业结构的改变。第三,科学技术进步促使生产专业化,企业、地区、国家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日益密切。第四,科技革命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股份公司出现股权日益分散化、多元化、持股法人化、股东权力弱化、经营者支配公司等特征,私人企业间的网络关系也开始建立。第五,受科技革命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与战前相比得到了明显改善,工人名义工资战后增长较快,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工人实际工资也有明显增长。第六,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劳资合作”的新阶段,职工持股制和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管理民主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作用。第七,科技革命使无产阶级的部门结构、职业结构和技能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资产阶级的外部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内部构成也变得更为复杂了。第八,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认识到垄断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各国都在倡导国家竞争优势的增强。第九,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能注入了新的内容。第十,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存在相当差别,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呈现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协调的态势。
除了科技革命的影响之外,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垄断资本国际化,都是这种调整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投资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以“理想的总资本家”的身份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对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和某些社会福利制度,相对缓和了劳资矛盾以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缓解了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些调节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所缓和。
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自我调整,加上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都使得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并未呈现被社会主义代替的趋势,但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的预言实现不了,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呢?对此,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无论当代资本主义怎样发展和繁荣,终究解决不了其内在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只要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存在,资本主义就最终改变不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
一些人认为战后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完全能够控制经济危机,从而避免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是,它毕竟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干预经济生活,保证自身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一种形式,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这些矛盾会以更加尖锐与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些人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善、知识水平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断定无产阶级正在转变为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革命性,这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人是否属于无产阶级,最根本的标准是没有自己的财产,丧失了生产资料,利用别人的财产为他人工作,生活的贫困、劳动环境的恶劣、体力劳动并不是无产阶级所必备的条件和特征。因此,战后受科技革命的影响,工人阶级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作环境的好转,知识化的普及都未曾涉及无产阶级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原因,只不过表明今天的无产阶级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在工作条件和待遇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就本质上来看,受剥削的阶级地位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种阶级地位是无产阶级革命性的决定因素。
正是由于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没有消失,我们才坚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必然。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毫不动摇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陶正付、葛桦,《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