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原译:(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这句话是文中苏轼借不赞同的客之嘴说出来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与前后文形成一种联系与比较的铺陈之句。不仅引出下文中自己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正确”的观点,而且还在不经意间驳斥了客的观点。我感觉作者当时被谪黄州,显然是不服自己有错,而且更加蔑视朝廷的昏庸与无知。全文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高傲与轻狂。“苏子愀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中可以明显看出,文中所谓苏子是将自身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俯视着客,并将其错误观点,循循善诱,引入正途。这句话正是作者与客观点冲突的核心语句之一。而恰恰是这种狂妄与傲慢,让我对苏轼更起一种别样的欣赏的目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或许我可以接受,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从人的角度看我实在无法接受,现在任何一个有心智的人都会为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争取一下,又怎么可能会有:这东西是不是该属于我,得不得到这个东西其实都如同月亮的盈亏般毫无区别,这样的荒谬观点。倘若真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话,不争取,不努力那一切就都是世界的,而不是你的。那么万事万物的归属都是世界,那么我们岂非整日好吃懒做即可,何必去争取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尽管如此,但是我依然很喜欢这句话。至少就当时苏子的角度看景物上的世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如同这水月一般透彻。 说了些题外话,个人非常喜欢前赋。所以能够有机会交流下自己的感受不觉多说了些,呵呵。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
蜉蝣是昆虫的一科,若虫生活在水中一年至五、六年。成虫有翅膀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两条或三条。成虫常在水面上飞行,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作者以此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
粟是一种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的粮食、又称谷子、小米、狗尾粟。古称粟为粱,糯性粟为秫。作者用大海里的一颗粟米自比,说明人是何其的渺小
表达的是一种自身渺小,但却能看清自己的小
人是微小的 但要认清自己的价值 不自甘堕落 虽微小但不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