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有一名学者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肴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学情境和知识,就像汤和盐的关系。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而知识则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去捕捉知识,能够整理和概括信息。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以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从八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通过直观展示,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在教学中,恰当地展示实物、漫画、图片、数据图表、影像资料等,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从而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乐学、好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借助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由活动的空间,搭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探究,这样学生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青少年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还可以通过“小品表演”、“小组讨论”、“快乐比拼”、“师生换位”、“故事演讲”、“辩论赛场”等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让同学门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延伸,在延伸中践行。 如在教学“孝敬父母”时,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活动:“爱的献礼——假如明天是你父母的生日,你将给爸爸或妈妈送上一份什么生日礼物?”学生满怀激情地制作了一件件各具特色的“小礼物”。有的同学唱一首歌给父母,有的朗诵一首自己创作的诗送给父母;有的画一幅“爱的天平”,父母的爱永远是最深沉的;有的学生满含深情地说出对父母最想说的话和对父母深深的祝福,实现了知情合一,有效地激发、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学生都爱听故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发展史上都存在着众多的趣闻轶事。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一定的道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 例如:有教师在讲调控不良情绪内容时,讲了一位老太太情绪发生变化的故事。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雨伞店,小儿子开洗染店。天下雨了,老太太担心小儿子的生意不好;天晴了,老太太又担心大儿子的生意不好。每天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邻居劝她,老太太好福气呀,不管天晴天阴,都有钱可赚。老太太一听,高兴了,情绪变好了。讲完故事,教师提出问题,老太太的情绪为什么能发生变化?学生很快就回答:“老太太想问题的角度转变了”。教师进而归纳讲述,当我们有不良情绪时,虽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转变自己的态度来调控不良情绪。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极为深刻。 (四)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本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设置了大量的事例和案例,特别是有关法律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解时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结合实际选用典型案例,并对学生分配角色,按学生所担任的角色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体现其有意义的价值。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例如,某教师在讲述了“嗟来之食”这个典故后,让学生针对这个典故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个学生回答“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强烈反对。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 (七)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凸显思想品德学科特点,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的要求,也易于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所指出:“当学生面临教师所提出的新异的未知的情境时,他们已有的思维方式往往被打乱,而产生混乱。为了消除这种混乱产生探究的要求,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八)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榜样的感染和正确价值观引导,又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需要选取感染性强、具有思想教育性强的事实、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把深刻的理论思想和道德教育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来主动学习,亲身体验。为此,我们可以而且应当联系学生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例如,在讲《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课时,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把刚刚收到的一个短信的内容告诉学生,他的手机号码中一万块钱的手机号码幸运奖,并叫他去某地领奖。然后创设问题:“假如是你,你会去领奖吗?你怎样认识这种诱惑?”这样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提出了学生关注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究。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