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沈降,它可分为「湿沈降」与「乾沈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在化学上定义水之酸碱值等於七为中性,小於则是酸性。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於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
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 5.0 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包含环保署研究报告)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
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 5.0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例如,若以环保署台北酸雨监测站 1990-1998 年之有效雨水化学分析资料为准,显示约九成降水天数的雨水pH值在 5.6 以下,而酸雨发生机率则为七成五左右。
酸雨的组成
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火力电厂一般酸水化学组成中,较重要的物种包括 Cl-、NO3-、SO42-、NH4+、K+、Na+、Ca2+及 Mg2+ 等九种。其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及人为来源。一般而言,NO3-及 SO42- 为主要的致酸物质,它们是由硫氧化物(SO2)与氮氧化物(NO,NO2)转化而来。在人为污染排放方面,前者与使用化石燃料、火力发电厂、燃烧含硫有机物有关,后者主要来自工厂高温燃烧过程、交通工具排放等因素。Ca2+ 及 NH4+ 为主要的中和(致碱)物质。
SO42- 来源:石化工业、火力电厂、燃烧
Na+, Cl-, Mg2+ 来源:海洋的海水飞沫
NO3- 来源:工厂高温燃烧过程、交通工具排放
Ca2+、K+ 来源:尘土
NH4+ 来源:农药喷洒
在此厘清一个观念,雨水 pH 值之高低与否,并不必然代表其中人为污染物的多寡。除了上述酸性离子外,亦存在其他如铵根、钙、镁等碱性离子,以中和其酸性。雨水酸碱值则为以上离子平衡后之氢离子所计算得来。换言之,雨水中若有高浓度之硫酸根与硝酸根离子,但因有其他碱性离子中和之,那麼雨水未必呈现酸性反应(即低酸碱值),反之亦然。雨水酸碱值无疑地可以作为一项先期指标,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进行雨水化学成份分析,了解其污染物来源,并计算随雨水沈降至地表的污染物通量(即所谓沈降量,以公斤/公顷/年为单位),进而制定控制策略以改善之。
[编辑] 酸雨的危害
[编辑] 人类
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乾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
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虽然不直接影响,但是吃下这些东西却对人类的产生严重影响。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所关联;动物器官中的另一种金属——铝与肾脏问题有关,近来也被怀疑与老年痴呆症的疾病具关联性。
[编辑] 建筑物和雕像
酸雨对於石雕的影响酸性粒子也会沈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石灰岩和大理石跟酸接触后会转变为一种粉碎物质,称为石膏。此外,桥梁以更快的速度被腐蚀,铁路工业和飞机工业同样的必须花费更多的钱来修补由酸雨造成的损害。酸雨不仅造成了经济负担上的问题,而且也对一般大众的安全产生危险。举一个实例,1967年俄亥俄河上的桥倒塌,造成46人死亡。主要原因就在於酸雨的腐蚀。
另外,酸雨也造成暴露在外的雕像受到侵蚀,这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令许多人担忧,同样的,酸雨也会对金属建材产生影响。
[编辑] 农作物和植物
酸雨对森林的破坏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稻子的叶子,同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但土壤中因酸雨释出的金属也可能为植物吸收造成影响,这问题极其复杂,譬如,酸雨中某些金属( 如,铁 )的释出反而有助於植物的生长。因此,酸雨对植物、农作物、森林的确实影响仍不清楚.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沈降,它可分为「湿沈降」与「乾沈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在化学上定义水之酸碱值等於七为中性,小於则是酸性。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於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
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 5.0 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包含环保署研究报告)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
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 5.0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例如,若以环保署台北酸雨监测站 1990-1998 年之有效雨水化学分析资料为准,显示约九成降水天数的雨水pH值在 5.6 以下,而酸雨发生机率则为七成五左右。
酸雨的组成
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火力电厂一般酸水化学组成中,较重要的物种包括 Cl-、NO3-、SO42-、NH4+、K+、Na+、Ca2+及 Mg2+ 等九种。其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及人为来源。一般而言,NO3-及 SO42- 为主要的致酸物质,它们是由硫氧化物(SO2)与氮氧化物(NO,NO2)转化而来。在人为污染排放方面,前者与使用化石燃料、火力发电厂、燃烧含硫有机物有关,后者主要来自工厂高温燃烧过程、交通工具排放等因素。Ca2+ 及 NH4+ 为主要的中和(致碱)物质。
SO42- 来源:石化工业、火力电厂、燃烧
Na+, Cl-, Mg2+ 来源:海洋的海水飞沫
NO3- 来源:工厂高温燃烧过程、交通工具排放
Ca2+、K+ 来源:尘土
NH4+ 来源:农药喷洒
在此厘清一个观念,雨水 pH 值之高低与否,并不必然代表其中人为污染物的多寡。除了上述酸性离子外,亦存在其他如铵根、钙、镁等碱性离子,以中和其酸性。雨水酸碱值则为以上离子平衡后之氢离子所计算得来。换言之,雨水中若有高浓度之硫酸根与硝酸根离子,但因有其他碱性离子中和之,那麼雨水未必呈现酸性反应(即低酸碱值),反之亦然。雨水酸碱值无疑地可以作为一项先期指标,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进行雨水化学成份分析,了解其污染物来源,并计算随雨水沈降至地表的污染物通量(即所谓沈降量,以公斤/公顷/年为单位),进而制定控制策略以改善之。
[编辑] 酸雨的危害
[编辑] 人类
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乾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
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虽然不直接影响,但是吃下这些东西却对人类的产生严重影响。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所关联;动物器官中的另一种金属——铝与肾脏问题有关,近来也被怀疑与老年痴呆症的疾病具关联性。
[编辑] 建筑物和雕像
酸雨对於石雕的影响酸性粒子也会沈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石灰岩和大理石跟酸接触后会转变为一种粉碎物质,称为石膏。此外,桥梁以更快的速度被腐蚀,铁路工业和飞机工业同样的必须花费更多的钱来修补由酸雨造成的损害。酸雨不仅造成了经济负担上的问题,而且也对一般大众的安全产生危险。举一个实例,1967年俄亥俄河上的桥倒塌,造成46人死亡。主要原因就在於酸雨的腐蚀。
另外,酸雨也造成暴露在外的雕像受到侵蚀,这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令许多人担忧,同样的,酸雨也会对金属建材产生影响。
[编辑] 农作物和植物
酸雨对森林的破坏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稻子的叶
成因: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还有少量灰尘。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随着浮沉一起降落到地面,这叫做干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沉降。干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成片死亡。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危害: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与稀释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流失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根据国内对 105 种木本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当降水pH 值小于 3.0 时,可对植物叶片造成直接的损害,使叶片失绿变黄并开始脱落。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野外调查表明,在降水PH 值小于 4.5 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例如重庆奉节县的降水PH 值小于 4.3 的地段,20 年生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长量降低 50%。 酸雨还可使森林的病虫害明显增加。在四川,重酸雨区的马尾松林的病情指数为无酸雨区的 2.5 倍。 酸雨对中国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长江以南的省份。根据初步的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 28 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 32%。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 14 万公顷。根据某些研究结果,仅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 630 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 30 亿元(按 1988 年市场价计算)。对南方 11 个省的估计,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 44 亿元。 大多数专家认为,森林的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虽然对森林的生态价值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争议,计算出来的数字还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但森林的生态价值超过它的经济价值,这几乎是一致的。根据这些计算结果,森林的生态价值是它经济价值的 2-8 倍。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酸雨对森林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巨大的。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建筑材料变脏, 变黑, 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 被人们称之为 “黑壳”效应。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十多年来,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在华北,很少观测到酸雨沉降,其原因可能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土壤酸度低。
防治:
1.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
4.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使用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少用煤。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