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著名音乐家的简介

2024-12-28 23:40: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
  pin (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
  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
  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
  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
  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
  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
  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
  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
  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
  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
  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
  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
  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
  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
  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
  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在海顿等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基础上,将钢琴协奏曲这一体裁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并且,莫扎特是欧洲当时唯一一个不接受贵族供养的音乐家。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也有一定的民族乐派特徵。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於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在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於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对於华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华格纳过於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 紫艺。笔名有黑天使、噪 森、涣玉、王达平等。云南 玉溪人,生于昆明。 自幼喜 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 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大 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 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 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 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 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 开展革合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 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 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 影、话剧、舞台剧作曲。
  洗星海1905-1945)原 籍广东番禺,生干澳门一个贫 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人岭南 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人 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 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 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 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 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 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 保罗·杜卡。1931年考八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 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 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 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 《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 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 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 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 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 《顶硬上》、《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 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 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 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 品。1940年丢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 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 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 《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 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 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 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